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介绍 >> 正文 >> 正文

青爱的港湾香港青年访谈录家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2/9/12

对于暨南大学00后港籍学生杨莹婷来说,香港、东莞、广州都是她的“家”,近年她也切身体会到“家”与“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在广州度过四年大学生活,这个从小就立志成为法律人的香港姑娘对未来的规划越发清晰——扎根广州,服务湾区。

接下来,她还将在暨南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她期待着毕业后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成为香港和内地的沟通桥梁。

00:59

人物简介

暨南大学法学院港籍学生,曾担任幸福广州体验官,计划毕业后扎根广州,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我叫杨莹婷,来自香港,目前常住东莞,在暨南大学法学专业学习。年,我因为爸妈的工作原因搬来内地生活,定居在东莞。让我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最大“功臣”是内地的美食,早茶、海鲜、烧腊……那时候我想,如果吃都是一样的,还能有什么不一样呢?

很多人问过我,从香港来到内地,生活上会不会不适应。我的答案是“会”,尤其是语言方面。在东莞,我和内地的同学们一起上课,班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城市,大多数同学说的是普通话,那时候我的普通话还不太好,不是很有勇气主动跟同学们交流。但是很快,我发现自己多虑了,同学们都很热情,慢慢地,我就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了,普通话也越来越好。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在那个时候结识的,她常常带我出去玩,帮助我认识和了解东莞,在学习上也是我的“小老师”。

从东莞到广州

成为校园护旗手带动身边港澳生

到内地生活这十年,我生活和学习所在的城市不断给我带来惊喜,帮助我逐渐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法律相关职业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职业,梦想着将来一定要学法律专业。

年9月,我来到暨南大学法学院开启我的大学生活。学校为了帮助港澳生更好地完成在新环境下的适应和过渡,专门成立了四海书院。所有来到暨大的港澳新生会先在四海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育人模式。大一那一年,我在四海书院度过,不仅学习法学专业课程,还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锻炼。

回顾在暨大的四年大学生活,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加入了学校国旗护卫队,成为了一名护旗手。我与国旗护卫队的缘分仿佛从一入校就注定了,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校园内看到国旗护卫队的场景:队员们英姿飒爽、眼神坚定、步伐整齐,守护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路过之处,引得大一新生们瞪大眼睛观看。当时,我就被这个画面深深地震撼。后来,我如愿加入国旗护卫队,当我的角色从路人转换到队列中的一员,那种震撼也是同样真实,甚至更加强烈。

在国旗护卫队与队友们一起顶着烈日和风雨训练的日子,累却快乐着。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能够通过自己护旗手的身份和升国旗的经历去感染身边的港澳同学,让他们也对国旗护卫队感兴趣,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如今,我们学校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中,港澳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担任幸福广州体验官

期待成为香港和内地的沟通桥梁

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对广州这座城市已经非常熟悉,但是近几年我发现我对广州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尤其是我担任幸福广州体验官之后,好像对广州“开了窍”一样,总能不断捕捉到它崭新和新奇的一面。

学习之余,我会用更多的时间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走近它,理解它。现在,我的弟弟也在广州读书,我也在带动他走读广州、了解大湾区、融入大湾区。而他也在带动他身边的港澳同学。我觉得这种传递很有意义,我也很自豪自己在其中成为了一名小小的引领者。

今年9月开始,我将在暨南大学法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法学根底的法律人。毕业后,我计划在广州发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大湾区建设。我相信,在广州这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我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我期待自己能够成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沟通桥梁。

期待更多港澳青年在大湾区找到自己的天地

广州日报:在广州读了四年大学,你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

杨莹婷:在广州的四年里,我收获和成长了很多,比如参加学校的国旗护卫队、担任幸福广州体验官等,这些经历都让变得更加自信,帮助我一步一步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坚定地跟随祖国发展的步伐。

广州日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对你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杨莹婷:我很享受在大湾区的学习和生活,也很欣赏大湾区能够抓住粤港澳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的特点,为有志青年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对我个人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指引着我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例如我参加过的穗港澳青年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等,这些都让我有着在这里立足的强烈愿望。

内地环境很包容,对港澳青年也非常友好。我发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愿意来到内地求学,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港澳青年愿意留在内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发光发热,他们都是我学习和成长的榜样。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够在这里立足,在大湾区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多出来走走,亲身体验,跟随祖国的发展步伐,抓住机会。

广州日报:对于今后香港的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你有怎样的期许?

杨莹婷:我很期待香港能够培养出更多爱国爱港的新一代,建设内地和香港各大院校学习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开展,更具包容性和潜力,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港澳青年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祝福

“衷心祝愿香港明天会更好,绽放属于东方明珠的闪耀光芒,愿大湾区和祖国的发展再踏新征程!”

26岁的香港女孩黄乐妍:

内地升学成影响一生的转折点

01:01

人物简介

26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儿童发展基金督导委员会委员。

对我而言,年中学毕业后选择到内地升学绝对是影响我一生的转折点。北京大学是我国的著名学府,能够有机会与全国各省市的优秀学子为伴,在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教导下度过四年美好的本科岁月,真的非常幸运。

北大的学习生涯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也让我得到了很多发展机会,例如: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APEC峰会;年以“中国青年代表团”身份出席第二十三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此外,到各省市做社会调研的经历也大大提升了我对国家的了解。尽管已经毕业了,我也保持着与教授、同学们的交流,互相勉励把握机遇,发挥自己所长,为国家做贡献。

黄乐妍(图/受访者提供)

我在年通过香港特区政府的“青年委员自荐计划”,成为儿童发展基金督导委员会委员。

获特区政府委任为委员这半年来,我们多次商讨如何持续优化儿童发展基金,帮助更多困难社群儿童发挥潜能。我在讨论会上结合自身经验,建议特区政府可以考虑和国有重点企业合作。通过调查,我认为国有重点企业的资源很多,也很愿意筹备各种参访、安排不同业务单元的员工担任义务导师,这都能为儿童发展基金注入新动力。当时特区政府的官员也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方向,会后向我询问了联系国有重点企业的方式。这个经历令我感受到原来青年人的声音也是会被听到的,令我很有成就感,也很期待未来能够加入更多咨询委员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寄语

“很荣幸能够与香港特区一同成长,香港青年人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一定要珍惜机会。”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朱孝林:

香港高校教师迎来大机遇

朱孝林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办公室(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朱孝林,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教授,年7月至今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职,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我最终决定来香港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给青年教师很多的支持;二是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的桥梁非常有利于开展和内地以及国际同行的合作研究。

国家也大力支持香港高校的学生和内地高校开展交流活动。比如年我带领香港理工的同学到武汉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让香港的同学对内地有更多的了解。我国宇航员和航天科技专家也到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交流,让香港的同学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航天科技,感受祖国的科技实力。

我现在已经在香港工作了六年,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对香港高校和科研的支持。香港高校的老师可以申请内地的众多科研项目,而且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可以直接拨付到香港的大学。而我在香港工作后,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这对我建立团队、开展前沿的探索研究非常有帮助。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香港高校带来了很多机遇,香港高校的老师更有机会和大湾区的同行、企业进行合作,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产生实际的价值。比如,在深圳的支持下,我们学校在深圳福田区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进行以智慧城市为主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我也以此为平台,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高交会,向国内外企业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寄语

“我在香港工作了六年,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对香港高校和科研的支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高校正迎来大机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刘畅通讯员:李伟苗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除署名外)视频统筹:章虹、黄婉华视频采访:王婧、高鹤涛、刘畅视频剪辑:高凯珅、腾惠琦视频片头设计:丁钰洵视频封面设计:蒋秋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