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资源 >> 正文 >> 正文

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响中,眺望香江之美为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2/22

历史的指针,如伴空谷足音,指向一个重要时刻。

世人的目光,亦随心之所向,投向一个美丽港湾。

今日香江,已然开启盛装模式。维港两岸、金紫荆广场,九龙旺角、中环商区,铜锣湾街头、尖沙咀海滨长廊,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猎猎飘扬;户外巨型广告牌、大屏幕,庆回归标语熠熠生辉;换了新装的“叮叮”电车、天星小轮,载着市民游客盈盈笑意徜徉穿梭,成为最喜庆的风景。

香港特区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自己的25岁生日。

25年前,香港回归盛典定格在世人的记忆深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国旗缓缓落下,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整个香港、整个中国,为之振奋;全体中华儿女,满含热泪。这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25载日新月异,香江故事精彩纷呈;25载风雨兼程,“一国两制”实践成就昭然;25载足音强劲,背靠祖国、面朝大海,香港发展新的画卷徐徐展开。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站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高点,香港沧桑之变、振兴之势、青春之美,尽收眼底。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之言:“香港一定会繁荣昌盛的!”

上篇

醒来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一)

北京中轴线北端,承载着百年大党峥嵘记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

恢宏的时空长廊,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画面,都在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有促发深思的启示。创设“一国两制”、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展览,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沉思。

历史记住了这锥心一幕:年8月29日,烈日炎炎。一队清朝官员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在自己的土地上,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 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年到年,英帝国主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强盗条约,攫取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南海明珠,怆然北望。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缩影。

清末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曾作《香港感怀》:“岂欲珠崖弃,其如城下盟……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

现代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写下《七子之歌·香港》:“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

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年前,香港立法局没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华人议员。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在其主编的书中谈到,当时“香港是个残酷的社会,穷人在这个社会中几乎得不到帮助”。

多年间,香港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

(二)

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多年间,备受煎熬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

铮铮铁骨,可歌可泣。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界土地的年,就遭10万乡民奋起抗争。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吉庆围大铁门,见证了这一惨烈壮举。

红色血脉,奔涌流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破日寇严密封锁,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被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传诵至今。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在 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内陆输送物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作为“超级联络人”,为中国连接世界、走向国际舞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英东、曾宪梓、王宽诚等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曾经,风起香江,歌动中国。年的央视春晚,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中国人》《始终有你》《国家》等一大批爱国歌曲,经几代香港演艺人士倾心演绎,被无数华夏儿女接力传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曾经,一抹红色,感动中国。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 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

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次次爱国升国旗仪式,折射出香港社会爱国情缘从未间断、游子盼归的渴望始终强烈。

(三)

香港问题必须解决!这是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是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迫切愿望。

邓小平对香港饱含深情。年9月,年仅16岁的邓小平坐船从上海经香港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个“繁华紧要”的商埠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此后20多年间,邓小平又四次踏足香港,“金瓯已缺总须补”的信念,在心中扎下根来。

年,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便着手思考谋划解决“香港主权”问题。是年4月,国务院成立港澳事务办公室,召开 次港澳问题会议。

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强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

年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 次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的办法,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正是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邓小平缜密地思考和谋划香港回归问题。所以,当中英两国政府 层正式过招时,他已成竹在胸。

年9月,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战争胜利的骄矜之色来到北京。这时的她信心满满:香港问题大不过马岛,可以强势解决。但这一次,“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依然有效”,邓小平坚定鲜明亮出三点立场。 ,关于香港主权: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关于年后中国怎样管理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关于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年的15年过渡期不出现大的波动:两国政府抱着合作的态度共同解决。这三点主张,为此后双方谈判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基调。

没有哪个殖民统治者,会心甘情愿地将侵占的土地交还本该拥有她的本国人民。从年9月到年9月,中英双方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了27轮会谈和谈判。

英方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所谓“主权换治权”,企图只是把主权还给中国,但管辖权仍留在自己手上;所谓“ 的自治”,企图阻挠香港特区直辖于中央政府;所谓派驻“英国专员”,企图将未来香港特区变成一个英联邦成员或准成员;所谓“不在香港驻军”,企图限制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凡此种种,无理,无据,无义。

谈判过程充满激烈较量。中方事实在握、真理在手,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

在关键和胶着时刻,邓公一言九鼎: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年9月26日,中英两国草签了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各界为之振奋,金庸先生在 时间撰文,称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天才的设想”,“一言可为天下法,一语而为百世师”。香港人心趋定,股市迭创高峰,此轮牛市维持长达四年之久。

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政府将于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签字仪式上,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碰杯庆祝的镜头,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重磅新闻。这一胜利意义非凡,它成功达致香港的顺利回归,洗雪了一个半世纪多以来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国际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创立了典范,也是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邓小平对此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评说,“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在此后的13年过渡期,中英双方为落实《联合声明》、履行彼此承诺,又在众多领域进行了艰苦谈判,并最终取得积极成果,保证了香港顺利回归。

如果说香港回归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那么香港基本法的起草通过,无疑是它“旋律美得令人心颤”的前奏曲。

从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决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到年4月香港基本法正式通过,历时5年。其起草过程千锤百炼、高度民主,体现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凝聚了广大中华儿女的集体智慧。

今天,浙江嘉兴海宁市政协委员刘培良谈起香港回归时,还不无自豪地说,有两位嘉兴人作出了大贡献,一位是香港 作家、报人金庸(本名查良镛),另一位是 的爱国实业家、香港名流查济民,他们都受到过邓小平同志的接见,并作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提出 的“双查方案”,这份家国情怀和历史贡献令人敬佩。

香港基本法是“具有创造性的杰作”,它规定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

香港基本法的顺利通过,意味着香港正式接受了一项开创历史先河的殊荣——“一国两制”,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创造,凝聚了中国智慧的科学构想,将在香港首先付诸实践。

塑造一个新香港、书写一个新传奇的大幕即将开启。

中篇

归来

——不朽香江,风雨无惧

(一)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年7月1日0时0分0秒,历史的指针从这里指向香港新的纪元。

香港会展中心庄严肃穆、灯火通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庄严奏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如胜利的花朵盛大绽放。

结束了年5个月零4天任人宰割的殖民生活,香港这个饱经苦难的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末代港督彭定康披着夜幕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起锚处,正是年前 任港督璞鼎查的登陆点。

据媒体报道,彭定康是绕着已成过去式的“总督府”转了两圈后才去登船,带着复杂的心态落寞而去。这位搞政治操弄的“高手”刚上任,就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于不顾,急切抛出所谓“政改方案”,企图把过去殖民多年、从未讲过民主的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为香港回归挖坑埋雷。这位末代香港总督因此而臭名昭著。他早就应该知道,历史的发展大势不可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心愿不可违。

回想起那一夜,时任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范徐丽泰难掩激动:“我们香港是国家的特区了,我们是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的中国人,可以‘港人治港’了!”

回想起那一夜,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陈勇清晰记得,香港市民是怎样满怀喜悦,冒着大雨夹道迎接解放军驻港部队入城,并将刻有“威武文明之师”字样的牌匾送给驻军司令员,场面震撼,令人动容。

回想起那一夜,香港大律师吴英鹏仍感如在眼前,当时还在广东家乡读小学的他和家人、朋友一起,围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共同激动地大声倒数,迎接7月1日凌晨零点的钟声。邻居们在深夜的街头奔走相告,点燃烟花、鞭炮,以中国人传统的方式庆祝香港回归。

那一夜,香港大雨。百年耻辱,一朝洗雪;百年期盼,如今梦圆。那是中华民族喜极而泣的泪水。

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

(二)

回归大典的一首歌,迅速唱响大江南北,回响在香港民众内心深处: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这一问,问了25年;回答这一问,也用了25年。

风起于青萍之末。早在年6月的回归前夕,美国《财富》杂志封面就以“香港之死”为题,断言回归之后香港繁荣难再。一时间西方舆论“唱衰香港”的声音不绝于耳。

虽然人们都知道,这是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傲慢偏狭的“有色镜”。但这一论调,还是引起很多人对香港回归后能否扛住风浪、站稳脚跟的忧思和关切。

各种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各种于暗处伸来的黑手阴招,各种走向极端的乖戾暴行,香港人民痛过、哭过、彷徨过:东方之珠,浪漫不再了吗?

历史的天空不会总是风和日丽,回归后的香江也不会总是岁月静好。然而,彩虹总在风雨后。

曾经断言“香港会死”的《财富》杂志,于香港回归10年后,便看见了那道“彩虹”。

年6月,《财富》杂志封面文章取了一个极为感性的标题:《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文章以25页篇幅细数回归10年来香港的变化,开宗明义便说,“我们错了”。

该杂志编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未死,还活得很好,“当年大部分的预测都是错误的”。《财富》的姐妹杂志《时代》周刊也发表《晴天有云》封面故事,认为《财富》杂志当年作了“糟糕而错误的预测”。

是什么力量,使美国老牌杂志发生了这样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香港又将以怎样的表现,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三)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创举。这株幼苗必然要在风雨中经受洗礼、茁壮成长。

一个经典案例被载入国际金融史册。西方金融“巨鳄”一直觊觎香港金融市场,伺机而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以泰铢失守为标志,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至。国际金融炒家几度狙击港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扰乱市场、牟取暴利。中央政府果断出手力挺香港,一举扭转危局。舆论评价,此次金融保卫战,不仅挽救了香港,还“救”了整个亚洲。

此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非典疫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不证明,中央政府是香港大战大考的坚强后盾,祖国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 底气所在。

不竭的源头活水汩汩涌流,滋润着香港民众的岁月安好。

“拐伍伍”是很多香港市民的温馨记忆。这趟年开始发自郑州的次供港快车,是当时内地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三趟快运货物列车之一。由于内地供港货物来源日益多元、运输方式迅速拓展,年6月,“拐伍伍”光荣退役,它在服务期间安全运行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圈。现在这三趟快车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生命线依然在每天N趟的深港快速物流通道中延续。

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请求祖国援助的求援信如雪花般涌向北京。当年12月,中央财政拨款3万元,修筑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此后,东深供水工程又历经三次扩建,供水量和水质大大提升。现在,香港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还会定期造访港人食水“源泉”,“饮水思源”成为香港民众的深厚情怀。

近日,央视热播剧《狮子山下的故事》,一座城、两代人、四个家庭,在“狮子山下”打拼,重大历史事件的恢宏时空与温暖平凡的 烟火相互辉映,让人们从似水年华中看到香港与祖国同进步、共成长,诠释了“纵使海角天涯,祖国总默默在背后爱着我们”。

(四)

作为一项 的开创性事业,香港“一国两制”注定要在爬坡过坎中成长,香港“一国两制”进程,注定是“也有风雨也有晴”。

当年,居心叵测的彭定康们所埋下的阴谋种子,在国际风云变幻和美西方播云布雨的催化下,开始悄然发芽。

回归以来,外部敌对势力对香港的干预破坏从未停止过。特别是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美西方牵制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愈演愈烈,“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围绕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的斗争更趋激烈,“修例风波”由此而起。反中乱港势力公然“揽炒”夺权、煽动黑暴肆虐香港,妄图实施港版“颜色革命”,冲击宪制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法治根基、制造社会仇恨,妨碍政府施政、拖累经济民生,歪曲民主内涵、阻挠民主进程。香港面临回归祖国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在关键历史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政治胆略,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依法制止和惩治暴力活动就是维护香港广大民众的福祉,要坚定不移。”

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到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从制度上防范和化解风险,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重大转折。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是北宋苏洵《辨奸论》中的名句,香港主流社会对此颇为赞同。新选制出台后,香港舆论普遍认为,“爱国者治港”天公地道、天经地义。

选规厘定,祛邪扶正。在接下来的三场选举中,爱国爱港有为者脱颖而出。从年9月到年5月,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选举、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相继顺利举行,一批爱国贤能者进入特别行政区管治架构,李家超高票当选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一支爱国爱港、担当作为、精诚团结、为民服务的治港队伍初步形成。

香港在挫折、曲折和阵痛中收获了成长。正如香港特首李家超所言:“香港在经历每一次挑战后,都变得更有韧性和活力,我们要把香港搞得更成功。”

“我们感受到,总有一双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总有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航向。”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国春如是说。

一法安香江,选规护远航,香港重现蓝天白云。今天的香港,“国安才能家好”共识持续凝聚,“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社会正气进一步上扬,人心更加思稳、思定、思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困难克服了,问题解决了,‘一国两制’实践就前进了。”这是怎样的胸怀和气度!

实践证明,坚守“一国两制”的大方向,不朽香江就会风雨无惧,香港发展就能踩实步伐,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能得到切实保障。

(五)

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雨历程,时间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写下变与不变的生动注脚——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始终稳固。不变之外,是香港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巨变。

——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经济发展被誉为“香港奇迹”,人均GDP由回归前的19.20万港元增至年的38.71万港元。年香港交易所现货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达亿港元,是年的10倍多。香港的世界竞争力、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国际贸易总额等排名位居前列。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25年间,公共图书馆从64间增至82间,体育馆从74座增至座,足球场从个增至个,儿童游乐场地从个增至个。香港也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年香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83.0岁,女性为87.7岁。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超过家内地及海外公司在港设立办事处,超过90份日报和份期刊在港出版,外国在港领事机构从88家增加到家,特区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的国家和地区由40个增至个。推出“ 人才入境计划”16年来,共接到近个国家或地区的申请宗,其中名申请人获分配名额。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从经济合作到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全面拓展,在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归来25载,东方明珠,魅力更胜往昔;今日香江,更加气象万千。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回归之后的东方之珠,不仅风采依旧、浪漫依然,还越发光华璀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归25年,香港站上了发展的新起点。

下篇

未来

——梦想,我们一起追

(一)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带着岁月沧桑记忆的高大钟楼,醒目地矗立于尖沙咀海滨。钟楼四侧环绕的时钟,带着铿锵的历史足音,一步步走向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

在香港“一国两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香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这位强大、自信、伟岸的大国 ,将给香港发展带来怎样的指引?

香港人民翘首以待,全世界目光也聚焦于此。

万众期待的历史时刻,如约而至。

6月30日下午,一辆专列在高铁西九龙车站缓缓停下,习近平主席步出车厢,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

在欢迎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