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发展 >> 正文 >> 正文

松江守艺人的东方明珠木工艺品,不用一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5/4/20
<

不用螺丝,他仅凭几块木头,便能拼出稳如磐石的桌椅;木条层层叠叠,他全凭榫卯结构,便搭出了栩栩如生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还有会走的小鸡、旋转的陀螺、能动的啄木鸟……在他手中仿佛都有了生命般惟妙惟肖。他是沈文军,一个“归隐”在泖港镇田黄村的木匠。

35岁开始造梦之旅

正是田黄村稻香谷黄的季节,小松来到沈文军的益智木工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由老房改建而成,三个楼层几乎摆满了木材、机器和木工艺品,这里就是沈文军“造梦”的地方。

林林总总的作品中,有两件颇具特色。一件是“东方明珠”木工艺品,高达两米,根据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原型按比例缩小,采用全榫卯结构三段组装而成。沈文军说,为了完成这一作品,他反复实地观察原塔造型、结构,回来后慢慢琢磨、反复打样,最后才设计了如今可拆装的款式,不用一枚铁钉、一滴胶水,依然稳固结实。

沈文军的“造梦”之旅还得从年说起,那时,35岁的他为了多陪伴儿子成长,放弃稳定的工作,毅然决定辞职回乡从事自由职业。“之所以选择做木匠,是因为在陪孩子购置儿童家具的时候,发现木匠这一群体正在急剧减少,榫卯工艺的儿童家具在国内更是四处难寻。”沈文军的外公是一位手艺人,打小受到熏陶的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工匠梦,“眼看这一充满智慧的传统行业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坚定了要入行的决心。”

但事实上,沈文军此前并没有木工方面的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最初的四年里,沈文军一边自学理论知识、购置相关设备,一边实践和摸索。每每挑选设备和配件刀具,他都要前往40公里外的奉贤区,每星期两次,每次来回耗费近三小时,虽然奔波,但他乐此不疲。“买了30多台机器,50多种胶水,多种砂纸,0多把刀片,成千上万的零件,感觉自己入了一个‘烧钱’又危险的行业。”沈文军坦言,“家人一开始不理解也不支持,但我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千金难买我喜欢,唯有坚持再坚持。”

扎根乡村“守护”匠心

到年,沈文军基本可以完成儿童家具的设计和制作,他开始向实木玩具和木工设计进军,并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融入创作理念。如今,苹果、鸭子、猫头鹰、竹蜻蜓、老鼠等乡间景物都成了他的灵感来源,手机架、开瓶器、纸巾盒、木凳等家居用品他都手到擒来。“做得多了,就触类旁通了,不需要起草图,都在这里了。”沈文军指了指脑袋说。

手艺人,守艺人,弹指一挥,便是11年光阴。其间,外界也曾多次邀请沈文军进行批量化生产合作,但他每次都会拒绝。“现在的家具厂大多采用机械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但是‘轰隆隆’切出的木板,‘咔咔咔’拧上的螺丝,几个小时就做好的家具对我来说是没有灵魂的。”沈文军说。因此,他始终坚守着那份初心,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用双手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行动应验那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也用时间和耐心证明了爱与陪伴的力量,在他的引导和培育下,儿子不仅拥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也乐于且擅于思考。

近几年,沈文军开始向私人订制和木工教育领域发展、延伸。他坚持要在村里扎根,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不仅开办木工手作体验课,还携手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该校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我应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我养我的家乡共同成长壮大;也应当将木工工艺传承下去,让这一传统手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沈文军说。

文字:金晨旭

图片:姜辉辉

原标题:《松江守艺人的“东方明珠”木工艺品,不用一枚铁钉、一滴胶水,依然稳固结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