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发展 >> 正文 >> 正文

侬是什么垃圾把上海人逼疯的垃圾分类,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4/20

奶茶喝完怎么处理?

你以为随手扔进垃圾桶这么简单?NO!现在,处理喝完的奶茶,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将剩余奶茶倒入下水口;

第二步,将珍珠、水果肉等残渣丢入湿垃圾;

第三步,把杯子、吸管丢入干垃圾;

第四步,因茶而异,如果是带盖的杯子,塑料盖可以归到可回收垃圾。

什么时候起,喝个奶茶、扔个奶茶杯子都要这么麻烦了?

自从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面对5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的惩罚,所有对干湿垃圾傻傻分不清的上海群众都在“小龙虾、珍珠奶茶、粽叶”如何分类的追问下瑟瑟发抖,传说中上海人如今每天都要经受经受两次来自老阿姨的灵魂拷问“侬是什么垃圾?”

一时间,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段子、P图、恶搞视频层出不穷,最火的,或许还是那个一夜之间可红遍全上海的“向猪看齐”的比喻:“猪可以吃的就是湿垃圾,猪不吃的就是干垃圾。只要设身处地地为猪着想,干湿垃圾的分类就不用害怕了。”

不知不觉间,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已经降临到了我们身边。

北上广深相继立法

垃圾不分类,城市两行泪。以上海为例,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23天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以郑州侯寨垃圾填埋场为例,5年投用,当时预计使用到年,但目前已基本填满……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年,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4万吨,处置量84.3万吨,处置率达99.5%。个大、中城市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产生量为.8万吨,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产生量分别为.5万吨、.7万吨、.0万吨和.3万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8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8.2%。

为了有效防治垃圾污染,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进行法律支持势在必行。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个条例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标志性意义:在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不止是上海,很多超大城市也纷纷加入到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队伍中来。

在5月底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尽快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依法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行为设定相应罚则;杜绝混装混运现象,明确“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早在年3月就开始施行。不过根据相关调查,对条例具体内容有了解的北京市民占比不足两成。

在深圳,《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定(草案)》已完成向社会征求意见,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其中,楼层撤桶、个人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罚款提高了10倍等规定,引发热议。

在广州,《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于去年7月1日起实施,常态化执法检查成为重要抓手。8月下旬,一个广州市民因不分类投放大件垃圾,被城管执法部门罚款元,成为广州第一个因触犯该条例而被处罚的个人。

……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千亿元市场空间

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条例的出台,“垃圾分类”这个习惯将进一步潜移默化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

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做好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据《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显示,北京市二恶英可能致癌人数之和一年大概有人,但假设经过妥善分类,每年致癌人数将从人降低至人。由此从本质上来看,垃圾分类真的不是“没事找事”。

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从纯粹的经济效益上来讲,垃圾分类还有不少好处。

比如,原本是处于末端的垃圾混合处理系统,要改造成现在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就必须增加投资、提升技术含量,这部分的产业增量10年内就可达到亿元至亿元;原来的垃圾混合收运系统,改造成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就需要智能的垃圾桶、分类的垃圾车,环保装备领域又将增加亿元到亿元的市场空间。

此外,垃圾分类为环境服务业带来机遇。如检测、咨询、设计、规划、做方案、末端考核。张益说,生活垃圾分类的专业运营、设备、末端设施建设、环境服务,10年内市场规模总量预计为0亿元到0亿元,同时,这也是固废产业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变化带来的结果。

据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年市场将释放出亿元到亿元产能,10年内,产业规模将达到0亿元到0亿元。

不过,垃圾产业是个慢功夫,这件事需要一个城市一个点位地推进,不仅耗时间也耗资本,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更多利润。这就使得风口上的垃圾分类变得十分矛盾——投资人期望创业者能快速占领市场,而创业者认为这是门慢生意。从创业企业要承受更大的融资压力角度来看,大企业似乎拥有更多的机会,因为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弹药,扩张时不用承受融资压力。

繁荣下的阴影

不过,虽然当下“垃圾分类”这一市场在政策的助推下在网上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国国内垃圾分类业务尚处起步阶段,在推行的过程中仍存有不少“隐痛”。

实际上,查阅相关消息获悉,国内垃圾分类的推行并不是在今年才出现,早几年国内便很多地方都有过尝试,也一直在推广,但目前为止还几乎找不到成功的范例。

有环境专家表示,目前超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痛点很多。源头上,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高,但参与率低,处于“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有调查显示,目前一些城市在源头的垃圾分类上主要靠垃圾劝导员、志愿者和垃圾处理公司工作人员进行二次分拣,某些地区动员工作很少做到居民层面,甚至存在避开居民做动员工作的倾向。末端上,分类处理能力不足。比如,厨余处理设施比例远低于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比例;垃圾焚烧厂规划不合理等。而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因为监管不力而出现脱节、相互推责现象,更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在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造成我国垃圾分类没有有效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简称“四分”)等环节,这些环节必须形成一个闭环体系才能有效运行。“垃圾分类不能只强调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而是必须把整个体系建设起来。”

但在近20年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恰恰是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比如国家对垃圾分类的投放工作进行了大力推广,强调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投放不同垃圾。有些居民照此实行,却看到收集垃圾时,分类垃圾桶被一股脑倒在同一个垃圾车上,久而久之,这些居民就失去了在投放时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怪圈,北上广深等城市相关规定中不约而同提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强制性”“罚款”“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全流程分类”等,这让更多人看到了破解难题的希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决垃圾分类隐忧势在必行。不过,在考虑这些宏大的命题之前,或许广大民众最关心的,还是先弄清楚“你到底是什么垃圾”吧。

本文综合自格隆汇、每日经济新闻、经济日报、燃财经、中国证券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科学报、前瞻网等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