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新闻 >> 正文 >> 正文

7天,2514万人次这种新的仪式感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5/4/4

中秋国庆假期已经结束

打工人模式正式开启!

你知道这个假期

大家都是怎么度过的吗?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

美术馆和博物馆了!

记者从上海市文旅局获悉

9月29日至10月5日

全市美术馆日均开放67家场馆

共举办展览项、

公教活动项

接待观众25.14万人次

同比去年增长65.5%

展览与展馆皆美

看外滩最好的视角在哪里?

多次来上海旅游的

山东青岛游客吕玉

这一次没有直奔外滩

而是去了江对岸的浦东美术馆

夜幕低垂,外滩百年建筑灯光次第亮起,吕玉和许多观众一起,在浦东美术馆露台上将外滩风光尽收眼底。

“来之前我在社交媒体上查过,不少人都提到这里是看浦江两岸的‘宝藏机位’。”在她的相机里,除了外滩全景和亮灯瞬间,还有超近距离拍摄的东方明珠、被大窗户“框”起来的陆家嘴风光。

如果说浦东美术馆成为“打卡点”是意料之中,正在这里举办的几场展览则成了吕玉和一些观众的意外惊喜。

原本冲着社交媒体上的“外滩晚霞”而来的上海摄影爱好者刘先生,却被正在举办的《曾梵志:过往与此刻》《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两场画展吸引。

而此前,刘先生已专程观看了《刘香成镜头·时代·人》摄影展,“从古典绘画到当代艺术,从画布到摄影,一个场馆几场展览太精彩了,我差点误了拍摄时间。”

从四川省西昌市

来上海旅游的吴女士一家

则是被矗立在南京西路上的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建筑外观所吸引

“看到外面写着是博物馆,我就问工作人员能不能参观,没想到成了这次旅途的意外之喜!”步入东楼大厅,来自昔日汇丰银行的一对铜狮子栩栩如生,旁边的百子大礼轿雕刻繁复精美。

“上海这座城市就是东西方碰撞融合中发展的。”吴女士一家花了近两小时参观了楼上的展陈,“对上海有了更立体的概念。”让她尤为难忘的还是博物馆这座建筑:石质阶梯、雕刻简约的廊柱、西楼红砖墙外青灰色窗户……“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百子大礼轿。简工博摄

10月4日

从香港旅游返沪的市民林琪

和朋友约在黄浦江畔的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

“摩登巴黎—:

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

由昔日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95后”林琪的儿时记忆关联,“这里让我回忆起过去的老厂房和世博会的场景。”

如今这里不仅有当代设计与艺术的各类展览,还能在开阔的空间透过巨大的窗户眺望江对岸青葱绿树,以及昔日船厂保留的巨型塔吊,门前则是年轻人citywalk或cityride的绝佳路线。

林琪认为,“一座博物馆,往往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是城市建设中看得见、摸得着,有信誉度和知名度的硬资源。”

看展成为一种“仪式感”

据了解,10月9日以后

上海博物馆的人民广场馆舍

将暂时关闭

长假期间提前数日,上海博物馆的参观预约就已全部满额。一些没有预约成功的市民和游客也特意赶来,在门口拍照留念,“我的感觉像一个老朋友暂时离开,这一次特意赶来,就是希望纪念一下。”

市民邱女士10月8日要出差,于是假期来上博门口留影,“参观博物馆已经是我们的生活日常,这次来打卡,就是给自己小小的仪式感。”

不少市民和游客在上海博物馆门前留影。李茂君摄

这样的“仪式感”

对一些游客来说是惊喜

带着母亲、从江西南昌来上海旅游的胡先生原本只把中华艺术宫当作景点一游,“走在巨大红色屋顶下台阶的感觉真棒。”令他没想到的是,正在举办的“美术作品中的上海”“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成果展”,“就像给我这次上海旅程来了个总结”。

在画家丁小方的《都市风景线》前,胡先生和母亲一起辨认画中那些在这个长假里他们走过的地方。

从事技术工作的胡先生坦言,自己过去不爱看展览,“但能在展览中发现自己经过的地方,感觉很不错。”

一些游客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画作里寻找自己上海旅行的足迹。简工博摄

这个假期你有去

这些博物馆、美术馆吗?

在许多市民和游客心中

都市魅力和人文情怀是上海

吸引人之处

高频次举办的高品质展览

是构成这种吸引力的重要一环

也希望这些博物馆、美术馆

在营造氛围感、仪式感之时

在服务上更贴近观众!

本文来源:新闻坊↘阅读推荐“排了6小时!”“还有桌!”上海人又在排队了?还有等了4年的“新地标”,太好逛!牛!女子通过Wi-Fi名称跨城60公里寻回丢失手机意外!价格跳水,上海最大降幅80%,成“捡漏王”?这些景区全部关闭!紧急提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