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第一次去上海,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吧。当时南浦大桥刚刚建成,上海第一座跨黄浦江的斜拉索大桥吸引了长三角不少游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著名的网红打卡点。一圈又一圈的引桥,双向8车道,耸入天际的主塔……这些连当时电视里都没有看到过的场景,至今都铭刻在我脑海里。
东方明珠塔那么高的楼,交错纵横的立交桥,地下的铁路飞驰而过,百货商店有很好看的裙子和数不尽的洋娃娃……魔都,多年后的这个昵称,就是我对上海初印象最贴切的形容。
长大后,才知道,那座神奇的大桥下流过的水,来自我的家乡——湖州,黄浦江源就在安吉龙王山。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相似的语言、相同的口味、相亲的人文……衡山路边有条幽静的吴兴路,上海总工会的旧址叫湖州会馆……谁家都有几个上海亲戚,无论学校还是公司总有好些湖州人……从前到现在,上海从不让湖州人感到陌生。
在上海开埠之初,湖州就用“一根丝”与上海连在了一起。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热门事物。那时候报纸上每天都有关于辑里湖丝的报价,丝的价格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样,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就连在遥远的伦敦都有一个湖丝交易所。因为湖丝,一批湖商瞬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了当年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一种说法是,他们曾经一度还控制了上海市中心80%以上的房产。
如今连起上海的,则是湖州的“一片绿”。安吉余村青山绿水,德清莫干山是离上海最近的山脉,长兴水口是有名的“上海村”,南太湖边上海商人在好山好水间建造了两个梦——月亮酒店与太湖龙之梦乐园……湖州处处可见上海人的身影。
十六铺码头、沪嘉铁路由当时的湖商出资建设。聪明的湖州人早就知道了交通的重要性。母亲说,她们小时候都是坐着船摇摇晃晃来上海的,很多时候一天都在路上。后来有了国道,4个多小时就够了;接着g50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通车,2个小时即能抵达;未来,沪苏湖高铁来了,最快只要半小时。湖州到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
沪苏湖高铁即将全面开工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从高考志愿毅然填写上海的大学,到读研,再到工作,在魔都度过了最青春、最重要的10年。带着那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走遍了我在上海留下过的足迹,叙述每一件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因为上海与湖州一样,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不可或缺。
现在回到湖州定居,一段时间不去上海,就会分外想念。清明时节念叨着沈大成软糯的青团,酷夏来一碗沧浪亭的冷面续命,秋天一定要去好好栗子排个队才算完整,过年前来王家沙抢几盒八宝饭给年夜饭压轴,还有光明邨的鲜肉月饼、绿杨邨的金牌菜包……湖州人好吃、会吃是出了名的,上海的美食在湖州人心里总有一席之地。
每年在上海看一场话剧、一场演唱会、一场艺术展不知何时起成了我人生的固定项目,上剧场、美琪大戏院、奔驰文化中心、八万人体育馆、当代艺术博物馆……生活再怎么忙碌也从未落下,似乎这已经是一份期待与寄托。在上海你总可以比别处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有人说上海的节奏太快,让人窒息,“百坦”(湖州方言:慢慢来)的湖州人却说:也许只是你没有静下来去发现她的美。
高铁的到来将让母亲受益。2年前,因为身体的原因,母亲需要每隔1到2医院复诊。网上早早挂好号,坐上7:10开往上海南站的客车,到地铁站刷湖州的公交卡就可以迅速进站坐车。复诊完赶回家,正好能在家里吃上晚饭。
去年,湖州人去上海看病变得更方便了。4月,湖州开通了健康专线,让母亲免于了转车的折腾;5月开始,在上海门诊可以直接刷卡报销,医院也已实现上海社保卡异地直接结算。
等四五年后,高铁通车,母亲可以安心吃个早饭再出发。也许还有时间在上海逛个街,走一走她曾经熟悉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是他们那个年代最美的情结之一;也许还能赶去大世界看一看表演,记忆深处的绝技是抹不去的回忆;也许还可以去老朋友家里坐一坐,阿姨是母亲以前的同事,一位在湖州安下家的上海知青……
不单交通、医疗拉近了湖州与上海,产业的发展也让彼此越走越近。
去年初,湖州在上海组建“湖州全球招商引才中心”,专门派驻多名招商人员,承接沪苏地区的溢出效应。截至目前,中心已签约引资项目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5亿元以上项目个,签约科研机构29家。很快有更多总部上海、分公司湖州的企业出现,有更多新老上海人成为新湖州人。
如果说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大家庭,上海无疑是“c位”的大哥,湖州则是那个“小个子”的弟弟。大哥在小弟弟眼中,高大而亲切;同一条母亲河下,大哥对于小弟弟也给予了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