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新闻 >> 正文 >> 正文

亲爱的自己,我们帮朱一龙们算了一笔账遇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4/4

普通人要想达到财务自由,首先要学会的是量出为出。

——遇言姐

《亲爱的自己》大结局了,网上的评论不太乐观。

主要是如今的电视剧都是主题先行。

编剧提炼几个网上热议的梗融合下,话题先于人物塑造,导致剧与剧撞桥段。

比如,老有人说《亲爱的自己》像《三十而已》——

一样有个热衷买奢侈品的精致穷女孩,一样有个为了孩子往贵妇圈里钻的妈,一样有个不算是渣但讨人厌的凤凰男,一样有在上海混不下去了跑回老家被相亲,受不了老家的缓慢节奏又跑回上海的段子。

最苦X的两部剧都有出演的李泽锋,在《三十而已》因为烟花厂爆炸蹲了监狱,在《亲爱的自己》中因为骗人签合同又进去了。

《亲爱的自己》中,各个角色也都经历了各种财务危机。

陈一鸣失业后还不起房贷,李思雨拿10年青春赌明天,芝芝拿不出3万块手术费,晓菱欠高利贷被上门威胁……

会计本色的遇言姐忍不住帮他们算算账,分析一下这些财务危机怎么样才能化解。

《亲爱的自己》,匮乏的财商

先说说朱一龙饰演的陈一鸣。

陈一鸣30出头年纪,策划出身,有过一个策划案帮公司市值提升了2个亿的光辉记录。

公司裁员,陈一鸣为了保护下属自己辞职,从此踏上了失业找工作的长路。

先是被猎头压价,再是被面试嫌弃,之后又被广告商羞辱。

看得遇言姐只觉得——

来我们这儿吧,这个价钱,我可以的。

这里说一句。

编剧故意夸大了陈一鸣找工作的戏剧性。

事实上是,在一线城市找工作没那么困难。

如果职场人在上海都无法就业,那全国也就没啥可呆的地方了。

陈一鸣的年薪大约30-40万,工作10年攒了万,留着作为两居室的首付。

刚开始陈一鸣宽慰事业遇挫的女友:我现在的收入养得起你。

遇言姐以为他年薪至少百万,后来看到他求职时开价40万,觉得这个收入在上海养活一个家庭,还要买房,并不宽裕。

陈一鸣生活上不算铺张,东西大部分都是宜家的。

但是他的资产管理做得还是不够好。

陈一鸣租住的是苏州河边上,面向东方明珠塔的老楼开间。

取景的公寓应该是北外滩的河滨大楼,年建的,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如果购买的话,均价是8万7一平米。

不知为啥电视剧都爱在河滨大厦取景,可能这里比较有老上海+文艺范的感觉?

《我的前半生》中唐晶的家在这儿,《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租的房也在这儿。

陈一鸣租的开间一个月是6,,后来房东涨价15%,变成一个月7,,而且要一次交一个季度的钱。

查一下租房网,编剧倒也没瞎编,河滨大楼在现实中一套开间一个月房租就是7,+。

讲真,遇言姐觉得,陈一鸣一个人住在这种地段,稍嫌贵了点。

年薪40万税后32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他还准备着养老婆。

遇言姐算了一下,如果陈一鸣每月房租节省2,,按照年化7%,10年下来就可以攒下34万,绝对是一笔可以应急的钱了。

此外,陈一鸣有一辆落地价30万的沃尔沃。

讲真,住市中心就是为了交通方便,而且他是做策划的,不需要经常往外跑,干啥买车呢?

后来陈一鸣还不上欠债,这辆车只能5万块贱卖。

损失的车钱和费用够他天天滴滴了吧,如果这车是贷款买的那就更不划算了。

陈一鸣的女朋友,刘诗诗饰演的销售刘思雨,也是一个人在市中心租房。

后来,陈一鸣计划结婚。

本来打算买个2居室,女友添上自己的50万,建议一步到位买个3居。

遇言姐说,上海的房价没有北京贵,闸北90年代的小两居万可以买到。

陈一鸣和李思雨找了个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装三居,总价万,每月还贷2万。

紧接着陈一鸣再次失业,跟女友分手后又要还给对方本金,导致房贷逾期无力支付。

最惨的时候卡里余额块7毛7,进咖啡馆蹭网只喝柠檬水,真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啊。

复盘一下,如果之前10年,他能在房租上节省点,不买30万的沃尔沃,这就能省下60来万了,是不是遇到危机时还能挺一下呢?

此外,陈一鸣的房产在手中持有近一年,房贷都逾期6个月了,他却没有想到将富余的卧室出租,这不合情理呀。

之后陈一鸣卖房资助前女友创业,念旧情,讲义气。

不过卖房真的很可惜。

因为下次再买房就算第二次购房了,首付涨到50%-70%,势必更加难以负担。

此外,陈一鸣还要支付2%的中介费、5%的全额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提前还贷违约金……

粗略一算,本金的一半折进去了。

在房产持有成本愈高的情况下,买房子真是要想好了再出手啊。

如果说陈一鸣的困境是时不利我,剧中另一个家庭的消费观更迷了。

张芝芝家的财务状况剧里说得很清楚。

丈夫月薪15,,妻子月薪6,,丈夫偶尔有个5万的奖金,原生家庭帮不上什么忙。

家里房贷每月6,,孩子的幼儿园8,,养车1,,吃饭3,,水电煤等杂费,一个月总支出1.91万。

芝芝自己连块的淘宝爆款都不舍得买。

这样勉强生存的条件,芝芝硬要往高端幼儿园的家长圈钻,还给孩子报了动辄2万块的早教课。

跟其他家长一起吃个下午茶要多,一起搞个孩子们的派对要分摊1,。

婆婆病了却拿不出3万块的手术费。

比顾佳还令人费解。

按芝芝的作风,小学还得买学区房,高中再读个国际班,这家人可怎么活呢?

另外一个精致穷的顾晓菱,是每个剧中都有的一号人。

在会所当前台,却不知道为啥有一架子包括爱马仕在内的名牌包,都是前男友送的?

自己租的房3,一个月,一条裙子又是3,多,她一个月赚多少?

后来为了挤进富人圈,顾晓菱借了10万高利贷给自己报了个艺术品鉴赏班。

这也是醉了。

如今网上什么资源没有啊,居然还要花高价去报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班。

《亲爱的自己》中,无论是中产人士还是普通之家,都没有很好的财务认知,没能处理好自己的理财。

仿佛每个人手头存款都是三位数,吃了上顿没下顿。

编剧固然为了情节的戏剧化而有所夸大,但现实中我也见过不少人犯一样的错误。

房子要买大平层,凯美瑞开不出去,要奔驰E,再不凯宴,吃鱼要银鳕鱼,牛排要雪花牛,一年一次出国游。

明明赚的不少,但就像是笼子里的仓鼠疲于奔跑。

遇言姐自己的成长环境也没能教给我财商教育。

现在想想,如果我早点有财务认知的话,资产应该至少能够提高一倍。

控制自己的欲望,做时间的朋友

我的财务认知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

触动我的有3个人。

第一位是个60好几、一直没退休的教授。

他年轻的时候在韩国服过兵役,一个月津贴顶当地人10年收入,一年的津贴够在首尔买一套带院子的小楼,吃喝购物消费更是信手拈来。

时隔30年后,他再回到韩国,发现一切都变了。

现在轮到他在首尔吃顿饭都嫌贵,数十年的收入买不起当地一套房。

这个故事告诉我——

财富就是在这样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走来走去,哪怕你什么都没做,只要别人的钱多了,你的钱就相对少了。

工作后,有两个人的故事对我启发挺大。

一个是一位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同事。

我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买了双没打折的高跟鞋。

要说这点花销相比国内女孩子们的置装费算啥啊。

我那位女同事十分不以为然,她告诉我如果每月存下1,元,按照7%的平均年化,30年后我将有万加币。

而大部分加拿大人在退休后会返贫,因为他们年轻时吃光喝净没存下钱,只能靠政府给的养老金度日。

这件事告诉我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选稳健的道路,做时间的朋友。

长久下来,你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跑赢了大部分人。

另一位是我的老板。

年时,我们的账户都亏损超过30%,十分沮丧。

我的老板当时正准备退休,他说自己年纪大了,等不到股市回暖了,于是清仓了大部分。

谁知第二年市场V型反转,一涨不回头。

又10年过去了,道指翻了4倍,我老板还活着,为当年的割肉操作后悔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人活的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料的要长,以及永远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时机。

后来,我最常用的工具是定投标普指数,省心省力又安全。

遇言姐工作第一年就开始用各种模型计算我需要多少钱才能退休。

刚开始,我把食品、旅游、医疗,甚至话费都一一列出来。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用这样算。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多出来哪些开支,就好像30年前没人想到智能手机是必需品。

要维持体面的生活,只要被动收入在当地的平均收入以上就可以了。

这些年西方非常流行Fire运动。

“Fire”是“financialindependence,retireearly”(财务自由、提早退休)的缩写。

观念是通过降低物欲、积极理财,迅速积攒出一笔丰厚的净资产。

当资产回报率(以2.5%-5%计算)超过自己的年薪时,就可以提早退休。

这个运动的主力是80后、90后年轻人。

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薪水不错的科技行业、工程行业,对地产、基金、复利等金融手段有全面的认知。

这些人做着收入不菲的工作,却吝啬到跟人同住一间房,和邻居共享一个wiki账户,坐公交车或是开老旧本田,不喝星巴克,也很少外食。

他们通过极简生活和勤奋工作,在30出头存下万美元,被动年收入12万美元,实现基本层面的财务自由。

举这个例子不是让大家都搞到那么极端,而是参考下这种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遇言姐一直不太同意那句话——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节流比开源容易多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普通人要想达到财务自由,首先要学会的是量出为出。

为什么是量出为出,不是量入为出呢?

因为不管你的收入涨了多少,不该买的东西你都不要去买,买了东西就要物尽其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达到财富的增值。

而只有实现了钱生钱,才能把自己解脱出来。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