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新闻 >> 正文 >> 正文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3/19

如果说有一种载体,能把绘画艺术、民风民俗、历史典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融为一体,那就非中国的年画莫属。对于中国人来说,冬去春来,似乎只有贴上春联年画,才能表明对来年好运的祈盼有了更多的虔诚。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久负盛名,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享有“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之美誉,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图注:年画村

潍坊、桃花坞年画使用套版印色,而绵竹木版年画则以手绘见长。绵竹木版年画是老百姓的文化财富,勤劳智慧的绵竹人亦笔亦耕,经过历代绵竹艺人反复尝试实践,孕育出像花田一样绚烂,像川菜一样麻辣,像川剧一样锣鼓喧天的年画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巴蜀人的风土人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受民众喜爱。

以绵竹木版年画为代表之一的东方文化与西方具象文化截然不同,它以意象表现手法和独特魅力屹立于世界之林,是东方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俗催生出新的艺术门类

年画是民间、民俗的产物。中国年画源于门神,早在汉代,人们过年时为了驱邪降魔,道师们浴身敬香,口念咒语,在门上画神荼、郁垒,或者画一道降魔符,以达驱邪之目的。唐太宗时代,皇宫把秦叔宝、尉迟敬德两位武将画在宫门上,用来驱邪降魔。到了宋代,民间开始广为效仿,就产生了后来的门神。所以,论及年画的功能:驱邪降魔为第一,美化居室居其二。

图注:年画村

有关绵竹木版年画产生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和推论,认为它起源于宋代。著名绵竹年画师金平定从年画使用的主要颜料(膏子)上推测,认为其应该是清代的产物;四川省非遗专家组长江玉祥教授对此说也另有高见。因此,仅凭现有资料,还不足以证明“宋代起源说”的准确性。

绵竹木版年画虽盛传起源于宋,但我们目前没有见到任何记载和画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清代的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张献忠等多次屠蜀,川人所剩无几,年画艺人也不例外,基本灭绝,绵竹木版年画也基本断流;二是当时的四川人烟稀少,张天师(道陵)鬼道在绵竹盛行,鬼怪传说遍布巴蜀大地,老百姓认为过年非贴门神驱鬼辟邪不可,这个习俗是年画生产的精神动力;三是绵竹产纸;四是康熙十九年,英国的膏子进入中国,给年画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时代代表作品

汉代神荼、郁垒图

技艺失传后的重起炉灶

从绵竹木版年画的形成背景和演变过程中,我们能逐步触摸和领略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湖北麻城县祝家庄祝道师的幺女,习得一手好工笔画,算个才艺淑女,嫁给当地财主殷天星大儿子殷奉禄为妻。清顺治年间,殷奉禄和祝氏女带领四个儿子和一个脚夫移居到四川,在今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古名七星垉,现名殷家坎)占地为业,生根发芽。殷奉禄以种田为主,祝氏女重起炉灶,带领儿孙创立“七星斋”(年画)作坊,他们的作品使用传统的工笔画工具和颜料,运用工笔画的绘制技法,因此风格上近似于工笔画,主要绘制有门神、灶神、土地神等作品。他们刻制年画印版,大批量生产画品在市场销售,在当时十分走俏。

殷家有五个儿子,他们都子承母业,继续从事年画生产行业,人们称他们为大画匠、二画匠、三画匠、四雕匠和幺画匠,他们扩大了生产规模,又纷纷各自招徒开作坊,家业日渐兴旺。

虽然他们的年画尚不具备我们今天看到的特色,但是,毋庸置疑,祝氏女算得上是第一代年画人。

图注:年画村的春天

改良精进,年画形成大产业

李藩,字介臣,大乘村人,清乾隆初殿试第二,登丙子科“解元”,后任华阳、彭州训导。他精攻诗画,年幼时拜祝氏婆为师,学习年画技艺,学成后回家开办“伏羲画坊”。父亲病重后辞官回家,一边为父亲尽孝,一边组织本地画师、刻字匠、塑匠、戏剧师等一干民间艺人和道师对当时的年画进行改进。他们博采众家营养,以民间、民俗需求为目标,以东方绘画技法单线平涂为基础,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进行反复研究。从绘制工具、制作流程和风格上进行改良和创新,特制出“鸳鸯笔”为主要施彩工具,用纸采用绵竹粉笺纸,吸纳戏剧服装风格,开创“明展明挂”的技法,采用膏子和粉质颜料为主要颜料。

图注: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

在制作流程上,确定了“起稿,刻板,施彩”三大步骤。在起稿方面总结出“内容喜庆又吉祥,造型夸张五头长,构图饱满喜洋洋”和“立如弓,坐如钟,武将要得歪(威武),儿童仕女要得乖”的歌诀。在刻板上总结出“面板反贴样,雕刀要磨亮,冲刀雕轮廓,勾刀刻细像,入木要三分,心细手艺强”的歌诀。在施彩方面摸索出由浅到深的流水程序,归纳出“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展挂拉褶又开像,印金勾金扫战场”的要领。在配色方面得出“红不靠黄,绿不靠黄,桃红靠群青,猩红靠品绿;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顾全”的窍门。在技法上创造了常行、明展明挂、花金、勾金、印金、水墨、填水脚、素门神八大技法。

图注:绵竹年画市场

绵竹木版年画中门神画法的艺术特色就在这时基本成熟定格,即具有“道家心,佛门手,梨园装”特征,形成了“内容吉祥,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鲜明特色。门神仍然是当时绵竹木版年画的主流产品,产量也最为可观,《双扬鞭》可视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李藩死后,为嘉许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嘉庆皇帝御赐石桅杆两根立于墓旁(现址在大乘村村委会后)。他们算是第二代年画人。

第三代年画人是殷家第三代和李家第二代后人李先本,他们在绵竹各地遍开作坊,广招学徒,壮大生产,形成产业。

时代代表作品有:

清代门神《双扬鞭》

清代门神《立锤》

丰满羽翼,绵竹木版年画声名大振

第四代杰出传承人是李德扬。德扬字芳谷,嘉庆进士,曾做翰林院编修,与其祖李藩、父李先本、母、妹、子女一门四代,皆攻诗文、书法、年画,在川西一带留下遗墨甚多。

芳谷先生传承祖业,吸取一些文人画的营养,开辟绵竹年画中的“中堂”和“斗方”两个品种,绘有《赵公镇宅》、《寿天百禄》、《得禄荣升》等。他在京城为官时,招引(介绍)外省商人进川采购年画,带领本地年画作坊把年画销往省外,使绵竹木版年画销量骤增。当时绵竹作坊三百,从业者三千,品种多、质量高、产量大,堪称绵竹年画的鼎盛时期。

在李氏祖孙四代的经营下,“伏羲画坊”成为绵竹最大的画坊,清嘉庆以后,“伏羲画坊”成为绵竹木版年画行业之翘楚,年画行会也被定名为“伏羲会”。

殷家则独辟蹊径,在“版”上狠下功夫,技艺超群,逐渐转为黑货(拓片)市场。殷、李两家形成了红货派和黑货派两个派系。

图注:绵竹年画艺人陈兴才

绵竹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除上述的殷祝氏、李藩、李德扬等重量级人物之外,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画师,如梁云鹤、傅兴发、王国成、王国兴、苏炳斋、黄端鹄、王天宝、张学源、马宗礼、马宗义、陈玉隆、汪洪元、萧华金等,风格上更是推陈出新,形成了东路货、南路货、西路货的微小差异。

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带动了绵竹整个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有流传甚广的戏谑当地富人的民谣:“膏子染带子,带子拴猴子,猴子啃饼子”(“膏子”“带子”“猴子”“饼子”分别指四位富人),“膏子”即是经营年画膏子和年画的黄姓商人,此人为当时的绵竹首富,年画在当时绵竹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由此略见一斑。

时代代表作品有:

清代斗方《三猴烫猪》

清代斗方《麻雀嫁女》

清代童子《眼前是福》

清代拓片《赵公镇宅》

清代拓片《紫微高照》

清代《仕女图》

清代《迎春图》之一迎春

清代《迎春图》之二报春

清代《迎春图》之三游春

清代《迎春图》之四打春

《迎春图》为清代著名大师黄瑞鹄所绘,全画高四十七厘米,宽六百厘米,分迎春、报春、游春、打春四个部分,描绘清代绵竹迎春会盛况,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反映人们崇尚吉祥如意的习俗。

走出国门的新年画震惊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以何青山、姚春云、张先富、陈兴才、李方福等为代表的年画艺人,一边生产,一边传承和挖掘绵竹木版年画的技艺。

时代代表作品有:

大跃进时期作品《龙飞凤舞》

在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绵竹木版年画被视为封建余孽打入冷宫,大批艺人失业,大量精品刻版被砍毁,沦为灶中之柴,绵竹年画再次遭受重创。改革开放初期,省、市、县文化部门倾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