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新闻 >> 正文 >> 正文

网红流量时代下的旧改机遇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1/17

身处社交媒体时代,“网红”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只要在名词前冠上“网红”二字,无论是餐厅、咖啡店,还是社区、或是一条马路,就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流量密码。

实际上,“网红”并不是负面形容词,网红经济反倒常常起到正向反馈的作用,让事物拥有了多种被重塑的可能性。

而一所城市被“网红化”,意味着这里的许多建筑或街道的意义不再仅仅停留在城市一角,而是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潮流的融合中迸发更多价值。

尤其是在城市更新风口下,老城焕新、街巷再塑,一边是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一边是人潮涌入、镜头记录。

当一张张精修图片、一段段打卡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带火了经过修缮改造的建筑、街道、社区,这是旧改的另一种意义:让它们进入人们的生活。

广州永庆坊成为打卡热门

只是这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思考,“网红打卡”会为旧改带来何种机遇,抑或是难题?

01旧改变“网红”

不难发现,流量时代下的“打卡”狂欢正在进行,且还将持续。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网红景点的打卡攻略,甚至凭借大量“种草官”和摄影博主的安利,让许多原本颇为小众的区域变成了人来人往的“拍照圣地”和“网红打卡点”。

而在刚过去的中秋和国庆小长假期间,各个城市的官方账号也似乎都在力荐各类“打卡路线”或“出片指南”。

还可以发现,特别是在城市更新领域保持深入探索的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在逐渐网红化的景点中,有不少都是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加入队列的旧改项目。

以广州番禺的西坊大院文创园为例。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旧厂房改造样本,在某内容分享平台上输入“西坊大院”,能搜到上百篇笔记,绝大部分是以分享拍照攻略为主,收获不少点赞。就连西坊大院的运营方都开通了平台账号,通过“官方下场”参与“种草”来增加文创园的流量。

而在某点评APP上有关西坊大院的评价中,还有很多用户都直言自己是在网络博主的推荐下被吸引,才特地前来打卡。

西坊大院绝非孤例。单是在广州,凭借博主种草引流而出圈成为“网红打卡点”的旧改项目就不在少数,如BIG海珠湾创意园、敬梓里文创社区、红星学校美育社区......

其中,最受青睐的网红打卡榜单上一定有东山口新河浦街区的名字。

东山口|摄影:张晓翰

早在年,越秀区便提出要将新河浦“打造成世界级网红打卡地”,剑指“世界级全域旅游文化体验街区”。

通过鼓励多元投资主体、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投入和经营等方式,仅一年后,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项目便荣获“亚洲都市景观奖”,而焕新登场的东山口也成为了广大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如今漫步在新河浦一带,让人目不暇接的,除了有旧建筑和新商业的相互碰撞、小洋楼和别墅群的历史沉淀,还有一群群穿着时尚的潮流达人,以及他们身后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

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年轻人们旁若无人地凹出各种姿势迎接镜头,让人很难分辨出他们当中谁是负责“种草”的博主、谁是前来“拔草”的游客。

不由让人想起网上所流传的一句话:“没有一个文艺青年逃得过广州东山口。”

02流量与机遇

旧改“流量化”的背后,是基于文商旅融合这一新趋势的推动。

近年来,文商旅融合的理念频频见诸报端,许多地方都把这一思路运用在城市新老地标的建设上,为求实现“以文兴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在去年撰文称:“作为设计师,在与地方政府交流或参与城市建设项目时,经常听到这样的愿景——希望把新项目打造成新的城市地标,同时成为网红打卡地。建设者有这样的愿望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却无形中将网红打卡地与城市地标之间画上了等号。”

建设者的这种心态,在城市更新领域亦然。纵观全国各地,很多更新改造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已经将“网红新地标”作为目标定位。而在正式开放后的宣传中,“新晋网红打卡点”也是出现在标题中的高频词。

沙面|图源:广州乐居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将旧改项目定位为网红打卡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加上如今随着周末“微度假”、“微旅游”的兴起,都市里的“微景点”愈发得到市民的垂青,为很多社区微改造项目的商机夯实了流量基础。

比如自从东山口变成“网红街道”,即便在商店铺租水涨船高的情况下,街头巷尾的小资咖啡店、潮流买手店等依然越开越多,还吸引了各种艺术空间、独立工作室进驻,让这里拾回了一度已经丢失的商业魅力。

地处城市中心区的东山口尚且需要流量带动,更不用说像西坊大院这类远离市区的,或者如红星学校美育社区这类藏身城中村的旧改项目了。

红星学校美育社区

尤其是一些以民间力量主导的社区微改造,如果缺少了商业属性的加持,在招商环节上就易遭遇滑铁卢,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若能善用流量,围绕项目的卖点塑造标签并加以推广,或许还能够作为成功的范例,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入局城市更新。

改造后商铺相继进驻的敬梓里

03待解的难题

通俗来说,抓住流量,就抓住了机遇。但旧改项目却不是一锤子买卖,赋予项目生命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更何况,“网红效应”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容易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很多旧改项目,尤其是社区微改造项目,往往就建在居民区里,无法参照景区的管理模式。而追求流量又是分享类社交平台的天然属性,当一个项目愈发具备人气,反而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

上海的网红街道武康路无疑是一个典型。在城市更新的推动下,承载着百年历史的武康路完美融入到商业社会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与南京路、东方明珠媲美的流量胜地。

然而,当“网红化”的步伐越走越快,前来打卡的人流越来越大,甚至大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精修滤镜也无法让现实永葆梦幻,就如同多次出现在新闻中的那位被家人接走的老奶奶,和被扔进垃圾桶的蝴蝶结。

广州的东山口也有着相似的轨迹:原本就不宽敞的培正路,因为一个非官方的“广州最美斜坡”称号,成为了摄影师、淘宝模特和打卡人的聚集地。真正居住此处的居民,有时一走出阳台,就会发现楼下有好几个镜头对准了自己;常常在出门或回家时,为了不误入他人的照片,还要像玩闯关游戏般地左闪右避......

当网红属性与原生空间产生冲突,又该如何处理?问题的答案也在探寻中。

在昆明,曾有媒体就网红打卡点的管理问题发文,建议应当通过各种平台手段,将“网红路”的管理放到公众面前,通过问计于民、共同参与,破解有关管理难题。而在上海,针对“武康路们”的打卡扰民难题,也有市民提出建议,例如“小区物业可对有拍照需求的人统一登记预约,定时组织上楼,限制拍摄时间,收取一定费用来反哺小区”。

说到底,城市更新始终是以人为中心。浪潮既已全面铺开,风口之下,流量之上,旧改项目如何抓紧机遇,在“引流”的同时保留“平衡”,就是“网红”和“打卡”之外更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