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昆山、园区同处苏州大市内,又是好邻居好兄弟,金鸡湖商务区项目众多,有实力的本土开发商,外企央企分支机构也不少,花桥则是对沪桥头堡,潜力满满。
昆山市肥水不流外人田,为加速花桥CBD建设,快速出规模出形象,建议二者联合,金鸡湖商务区五年内引入有实力开发商或者旗下国企,在花桥落地至少5座+超高楼。
园区和昆山合作,那才是强强联合,1+1必然大于2。也建议江苏民企一哥恒力,来花桥走一走,看一看,在昆山多建几座+高楼……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苏州大的民企基本上都在吴江,恒力现在也在吴江和园区建高楼,吴江是恒力大本营,园区是苏州新中心,来昆山建高楼没什么动机。
事实上,昆山不造高楼才是对的。高楼这个东西其实是有“及格线”的,根据不同能级不同规模的城市,这个高度不一样。比如有的是米,有的是米,有的是米,超过这个高度的建筑,对于开发商来说是赔本的买卖。
举个例子,开发商拿一块地,造个5层楼,那肯定相比20层楼是不划算的,因为20层可以得到更多的建筑面积。但是如果是50层60层呢?因为高度的上升,建设的成本也在上升,使用率在下降,这又反而变成亏本的了。
所以起步价其实是跟城市能级有关的,比如上海深圳CBD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就会往高里造,这是市场决定的。
昆山市但是大多数城市,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二三线城市也要造米米的高楼,这些楼的售价、租金、空置率相比上海深圳都差得远,必然是亏本的,那么必然开发商是不愿意造的。
所以怎么造起来的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实际上这些楼都是当地“自费”建设的,往往土地是白送的,还要规划上划定很多的住宅比例,或者捆绑些什么地块的优惠,变相的等于是地方部门掏钱来建设。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城市,超过米其实就是亏本了。一些城市以上高楼,很多实际是自费在建设,问题是造了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就跟造了一座米的大佛一个性质……
第二种观点不敢全部认同,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大体成本上来说,确实是没问题的,但有些东西也不单单是成本的问题,比如说苏州工业园区的大裤衩,上海的东方明珠这种,已经脱离了一般的成本和收益的范畴了,而是地标和城市名片。
代表城市参与其他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之争,只要打造得好,会带来知名度提升,板块价值提升,这就可以形成活水,带动城市该板块越来越好,这是有益的。
昆山:看了上海深圳苏州才知道,我不造高楼是明智的。当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单单盖个楼卖卖房子,那高楼的意义确实不大。
昆山市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