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介绍 >> 正文 >> 正文

浦东首家电影院和工行浦东分行的缘分澎湃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4/20
内蒙古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0.html
<

原创Chris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Chris

“东昌电影院快拆除了!”年,东昌电影院拆除改建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低声轻叹中夹杂着几分恋恋不舍。

据说,年轻的上海男女一谈恋爱,多半会选择去电影院约会。有句话说的好,“在电影院幸福的黑暗里一拉手,就爱了”。于是,从少年的梦到青年的爱,当老电影院重重的帷幕拉开,都是光阴留下轻轻的恋。正当大家热议着即将被拆除的东昌电影院,追忆起关于老电影院浪漫而怀旧的那六十年,大约没有人会想到,这家老影院,还见证过一段默默无声的银行创业奋斗史。就像是历史剧里那些的不可缺少的日常爱情元素,剧本里也认真勾勒着严肃的时代情境,它们沉淀在风花雪月之外,如默片般上演出真实而励志的纯影像……

不会消失的记忆

东昌电影院老照片

谈起沪上老影院,有这样的说法,“东昌电影院之于浦东市民,就像大光明电影院之于浦西市民”。东昌电影院的消失会引发社会热门话题,恐怕首先基于广大的群众基础。这家位于崂山西路号的“浦东 家专业电影院”,将于年年底至年初逐步拆除,它的告别方式是一场主题艺术展,让我们重温了旧时只有“电影”的娱乐时光。据说,原址将被建成陆家嘴当代艺术品展示和交易中心,而值得高兴的消息是,改造后的东昌影院将继续保留影院功能。

东昌电影院于年8月正式建成营业,以原东昌区名得名,由当时的黄浦区文化局(浦东陆家嘴地区当时属于黄浦区)选址并作为主要投资方。“文革”期间,中外电影全部叫停,东昌电影院在此期间曾一度更名为“前进电影院”。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上海电影业的大环境,改善影院形象,中国电影公司和黄浦区文化局筹资对其进行大修,增设了不少先进的娱乐设施,如咖啡茶座、录像厅。改造后的水泥墙,已经看不到原本的玻璃墙痕迹,但将建筑从一层扩建至二层,各类放映音响器材设备也被更换一新,浦东 块“宽银幕”映入人们视野。上世纪90年代,东昌电影院进入经营 ,它的一年录像放映收入逾70万,一年电影收入更是超过百万。营业时间从早上四五点到凌晨二、三点。每日放映七至八场电影,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那个时候,常常可以见到影厅内外人头攒动,购票者连夜排队的场景。然而,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八佰伴、陆家嘴等商业中心陆续建成,吸引走了大量客流。东昌电影院 的千人大厅以及陈旧的胶片放映机已明显落后于时代步伐,影院营业额迅速下滑。后来,影院减少场次,基本上只针对附近居委放映公益电影。最终,影院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于年正式停止营业。

东昌电影院售票处老照片

即便影院早已闭门,但是还有居民对它始终抱有期待。在这里,承载了很多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最早的时候,7毛钱可以就看午夜场,一直从晚上10点可以看到早上”,“电影院门口三块钱一大份的炒面曾好吃到爆”,“小学到高中,凡是学校组织看电影就是在东昌”,“电影院有两台35毫米座机,那时候可先进了”,“夏天大家都喜欢到电影院‘孵空调’”,“我们那时看电影,经常是男女同学相伴同行。男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先去买票,请女同学们看电影。女同学爱买些纸杯冰淇淋、水果糖什么的边吃边看”。领票员、手电筒、跑片员……这些上海老电影院的“元素”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东昌电影院最红火的时候,我们浦东分行曾租用了它的小裙楼办公,经过时总是忍不住张望一下 的电影海报,还有等在门口约会的情侣,就想着什么时候也去看场电影。其实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个空余,有时连娱乐的心思也没有。最早的时候,加班到晚上9、10点钟,甚至在办公室里过夜是经常的事情,但大家都觉得是应该做的。”一位浦东分行的老员工如此回忆道

电影院旁的银行奋斗史

当年寄居在东昌电影院的工行浦东分行

“我于年2月离开浦东分行赴新任。但五年多筹办创建浦东分行的点点滴滴,成为了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难忘回忆。”曾任工行浦东分行行长的姜建清曾撰文回顾创业往事,“我们工行人如一群‘垦荒牛’,在浦东新区的土地上奋力耕耘。我们播下了种子,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他的笔下,浦东分行的那些“难忘与感动”历历在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浦东开发之风卷席,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根据发展要求,成立了浦东开发小组,后又组织了浦东分行筹建组班子,姜建清担任了筹建组副组长,负责具体事务。在南苏州河路的临时办公点,他们招聘了首批共计95名浦东分行员工。“从年8月16日浦东分行筹建组成立,到当年12月5日浦东分行成立,百日筹建充分体现了‘浦东效率’、‘浦东速度’。”回忆开发最难的事情,姜建清表示,当时硬件设施非常匮乏,“想租借一个合适的营业和办公用房,如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要说浦东南路上外观较好的东昌大楼,早被一些大公司捷足先登,租借一空。就连偏离陆家嘴中心区的由由饭店,因其隶属于严桥镇,寓意种田人出头,也被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开发公司总部进驻而谢绝出租。位处浦东崂山东路号东昌电影院旁的小裙楼,上下两层,大约仅五六百平方米,在当时银行办公用房奇缺的浦东,俨然成为其上属单位黄浦区文化局的‘筹码’而奇货可居。他们在谈判中一再悔约提价,我们处于劣势,只能被动接受。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楼成为浦东分行总部办公楼。”浦东分行与东昌电影院的比邻由此拉开序幕。当时办公条件极为简陋,“作为本部,场地也是捉襟见肘,有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一下子就挤进了存汇部、信托证券部和房产业务部这三个部门。每个部门一大间,行长们也共居一室”。此后,为了开设营业厅的需要,他们又租借了位处浦东大道号杨浦区集管局下属的三产饮食店,并与一墙之隔的工行黄浦支行一网点打通连接,改造成浦东分行营业厅。而浦东分行及营业厅的装修改造,基本上就是争分夺秒,日夜赶工,“直到12月5日开业当天凌晨,才贴上 一块磁砖,宣告完工。当时浦东的银行网点普遍十分简陋,浦东分行营业厅的装修,在今日可算普通,在当日却令人耳目一新”。让姜建清颇为自豪的是交通银行总行李祥瑞行长参观之际,一度感叹“这才是现代的银行啊!”

浦东分行在《浦东开发》杂志上刊登的广告

此外,姜建清还曾总结出浦东分行创业的“三难”:一是通讯难,“最初半年多时间最为烦恼,浦东分行才五六条分机线路的小总机时时占线,有时三四十分钟打不进一个电话,不是电信公司不努力,而是浦东根本缺乏足够容量的电话线路”。二是吃饭难,“由于办公场地有限,无法开办职工食堂,便有人中午外出找地方吃饭。在当时浦东,想找个合适的吃饭处可非易事。浦东分行附近的招远路上,有人开出一个兰州拉面小铺,简陋的桌子条凳就放在人行道上,下雨天搭个破漏雨篷,可那里每日中午挤满了银行员工。据说该拉面铺的老板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还成为了我们在浦东新设的保管箱业务的首批客户”。三是交通难,“年末的浦东,过江交通仅有延安东路、打浦路两条隧道,共四根车道。随着开发大军涌入,塞车,甚至是隧道熄火的车况屡见不鲜,在隧道里堵上四、五十分钟频频发生,随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先后建成通车,短暂地缓解了隧道压力,但穿越黄浦江的艰难又成常态。堵车风景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浦东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浦东开发新思路

工行浦东分行创建初期,姜建清就提出了“全面的服务,全能的设施,全新的形象”市场发展战略,按照“边筹建,边拓业”的筹建思路,除了忙于筹建事务,他们还积极与进驻浦东新区的诸多企业联系,开展业务。彼时,上海广播电视剧准备建造东方明珠电视塔,但是遇到了筹资难题。由于工程巨大,期限长,当时有很多银行都在观望。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局局长的龚学平多次向工行上海市分行求助。综合考虑之下,分行毅然决定破例给予该项目支持。由于其资金需求量大,他们决定借鉴了国外做法,以工行负责牵头组织本市各家银行,包括外资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来解决资金不足和风险较集中等问题。这种方式在国内尚无先例,正在负责筹建浦东分行的姜建清主动请缨,提出让浦东分行担纲,对银团贷款的运作规程进行攻关。

“记得我与浦东分行信贷部经理去北京出差时,在王府井书店买到一本国内少见的银团贷款的专业书,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有意思的是,当时对东方明珠的财务分析中,分别按登塔门票每人每次5元、8元和12元测算,得出贷款归还期分别为12年、7年和5年三种方案,而当时中长期贷款的最长期为8年,又没有人相信登塔票高达12元会被旅客接受。我们犹豫许久,但是出于对浦东开发前景的信念使我们通过了这笔贷款。不过颇有喜剧意味的是,这笔贷款四年后就归还了,登塔费也增至每票60元。此笔本外币银团贷款,也创造了工商银行的首笔银团贷款记录。”

就这样,姜建清和浦东分行同仁们一边忙于开业事务,一边集结了一些 信贷员,以及新招收的高学历年轻人才,查阅国外案例,借鉴经验,反复推敲提案文本,及时协调市人行和银团各方关系, 呈现了多个结构严谨、符合国际惯例的银团贷款文本,受到了参与银团的十多家中外资银行肯定。“东方明珠”可以说是浦东分行的 个“大手笔”。年,浦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同样遇到资金短缺问题,他们根据经验,利用外资银行银团贷款来推进其建设,成为浦东分行的又一创举。一家“完全不同于内地传统模式的新型银行”,这便是浦东分行多年坚持的发展方向。

电影会落幕,而回忆永不散场,属于浦东分行的故事,还将在未来不断上演。

原标题:《电影会落幕,回忆永不散场!浦东首家电影院和工行浦东分行的缘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