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为大家奉上一本好书已经成为了长小江的一种习惯,但是似乎却从来没有与大家讨论过,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换言之,读书的意义的是什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有些不一样。这次,我们不再讨论书中都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这次我们要说的是,读书本身就是意义。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年10月
蒋方舟在《圆桌派》中曾说:“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她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
蒋方舟在《圆桌派》中谈读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聊起三观,却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内容碎片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途径去获取资讯和信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对这些资讯进行价值判断,只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只能接受别人的价值观。
(图:如何对各式各样的资讯进行价值判断)
正如蒋方舟所言,阅读,是培养价值判断的过程。正所谓千人千态,广泛的阅读能够让你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并产生自己的判断,从而塑造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樊登
长年阅读的人应该对樊登这个名字十分熟悉。他创办的“樊登读书”注册会员已经超过万人,一直以来,樊登都在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养成阅读习惯。
而读书,也为樊登的生活带来了“增量”的勇气。
樊登谈读书的意义
他认为,那些让人们苦思冥想的问题——关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写成了书。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书为什么读了就忘?如何高效的读书?什么是沉浸式阅读法?这些疑惑,或许樊登都能为你解答。
01
摆正读书心态:沉浸式学习
在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把学习变成了观光式的学习。而这种观光式的学习方法往往导致“学得快,忘得快”的结果。
正如前文所说,读书是塑造三观的过程,也是破除焦虑和迷茫的方式。观光式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做不到这些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让你真正的吸收知识。若想通过阅读使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那就必须掌握沉浸式的学习方法。
何谓沉浸式的学习方法?拿旅游来举个例子:
什么是观光式旅游?就是你跟着一个旅行团去上海旅游:
第一天,东方明珠
第二天,城隍庙
第三天,野生动物园
第四天,回家。
与之相对,沉浸式旅游的特点是你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下来,待上一段时间:
每天早上起来去看看上海大妈们怎么跳舞。
他们早餐吃什么,变着花样把早餐都吃遍。
上海人是怎么跟别人在路边吵架。
为什么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搞得这么火热。
不难发现,观光式旅游在整个旅程结束了以后,甚至都不知道上海风貌到底是什么。而沉浸式旅游让你沉浸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当你了解了上海当地人的生活后,相信你对上海的感觉会和观光客有天壤之别。
我们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分为沉浸式和观光式,很多人都在观光式的学习,它的特点是“打卡”;如果一个人阅读仅仅只是为了把书看完,这种打卡式的阅读给他带来的就不是高效的知识输出,而是时间的浪费。
樊登提出沉浸式学习的特点
樊登提出的“沉浸式讲书法”则杜绝了这样的时间浪费。
樊登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再加上准备的过程当中他的专注力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
(图:樊登读书会讲书活动)
而讲书,就是樊登沉浸式学习的秘诀。他每绘制完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他记住和吸收了。
正如《认知天性》一书里所提到的“摩擦”,大脑只有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有了足够多的的摩擦,收到了足够多的的挑战,才能让自己记住所处理内容。
02
把书读薄:解构一本书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分配给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一本书,需要我们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在樊登看来,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地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再复杂的书都有一个结构,只要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再难懂的书都能够轻易读薄、读懂。
对于如何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他总结了一套简单又极为有效的方法——带着问题去读书:
樊登读书法
首先,我们在阅读时,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不同的书的主旨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而找主旨的关键就是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其次,熟悉书的写作背景。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我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再然后,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一本书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去证实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可能是实验、调查结果或大量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最后,在书的最后部分,一般都会进行价值升华,指出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从解决的问题到论据再到价值升华的部分,这本书的完整框架就出来了,解构一本书,就是这本书的脉络,读书才会变得更有效率和意义。
在了解一本书的架构时,我们常常会在书上画重点,以便将一本书有价值的部分凸显出来。而不同的人对于重点的理解不同,这也就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质量。
樊登谈做笔记
对此,樊登总结出了8条重点的评判标准: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
5.当出现转折关系时,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的奇闻异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这八种内容素材,是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每看一段,就要想想这里面有哪几类是值得保留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发现,最后留下来的精华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03
把书讲出来:内容再创作
相较于读完一本书这种观光式的阅读模式,樊登认为“讲书”是更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真正让你读懂一本书。
如何讲好一本书?樊登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两大原则,一是以书为据,别跑偏;要遵循原书的结构,核心内容一定是依据书的脉络来的;
二是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的摘要;讲书的目的不是照读原文而是便于听众的理解,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语句设计,以便听众更简单的获取书中的内容。
对很多人来说,读完一本书很困难,更何况是看完之后把一本书讲出来。而樊登的工作却要求他不仅得把书进出来,还需要讲的清晰明了,为了保持稳定的质量输出,樊登有一套自己的思维导图构建方法。
樊登讲书时桌上都会放着一张思维导图
樊登通常会用A4纸和水性笔来绘制思维导图,绘制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书本的章节结构进行划分,二是根据自己读完之后所理解的内容进行重新解构。然后通过思维导图中的分支与文字来进行知识复盘。
图:樊登独家解读思维导图《认知天性》手绘版
图:樊登独家思维导图:《认知天性》
绘制思维导图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每看完一本书就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梳理,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清晰明了,且绘制书写的过程能够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助力你真正读懂一本书。
学会讲书,不仅仅是读懂一本书的开始,更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你的知识赋能,让阅读成为你反脆弱的强大武器。
end
原标题:《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长江读书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