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近节后返校,
有不少学校要求提前返校,
引发大量抗议和投诉,
阳光问政上面,
官方回复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地产佬屈指一算,至少有6-7所中学都有要求提前返校的情况,投诉有人成功驳回学校决定,也有的还在奋斗路上。
这些学校包括东莞石竹实验学校、虎门外语学校、东华高级中学、茶山光正学校、茶山中学、东方明珠学校、东莞翰林高级中学等等,都是东莞名校。
几所被点名投诉的学校,分布在多个镇街,从主城区到环城镇街、水乡等等都有,这提前返校也是不约而同。
这件事争议点有好几个,比如不按官方规定、推迟放假又提前要求返校等等。
地产佬觉得,这些都有道理,甚至有文件证明,但归根到底还是学校考虑疫情下学生的学业问题,能早点进入学习状态就早一点,摆脱假期综合症可没那么容易。
但对比接下来地产佬要说的,返校其实还是小问题。
东莞民办学校大面积更!名!啦!
是的,这件事其实早有通知,但真正全面实施时,却有点猝不及防。
这些民办学校更名啦!
从今年1月开始,东莞多个镇街的知名民办学校密集宣布更名:
1月19号,东莞市凤岗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更名:东莞市凤岗益田实验小学。
1月25号,东莞波利亚外国语学校,更名:东莞市博立雅外国语学校。
1月28号,东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东莞学校,更名:东莞市海德实验学校。
不少孩子估计年前还欢欢喜喜放假回家,
年后回来校门口一看:
哦豁,我走错校门啦?
实际上,据地产佬调查,早在年8月26号,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就宣布更名为“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
一系列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未来所有带“附属”的,都得改名了?
不止东莞,旁边的广州也在改。
据统计,目前广州已经有70多所民办学校更名,其中不乏以区域为单位集体更名,下面为网传更名部分学校名单:
在更名方式上,有的学校从全称变为简称,有的按照地名来命名,有的根据谐音来命名。
除了广东,其实全国的民办学校都在改名,更有直接关停的,如深圳哈罗礼德、成都威斯敏斯特学校直接宣布关停。
除了改名,个别学校还改变了性质,从民办改为了公办。
如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为公办,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也变更了办学性质,从原本的民办校转为了公办校,并同步更名为“上海市张江集团中学”。
这种“去头衔”、“去附属”、“取谐音”、“简化”的更名潮,正在全国铺开,也难怪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一下子进入“我是谁?我在哪儿?”的迷惑区。
一切的起因:“公参民”学校剥离
年7月份,官方发布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
核心内容简单理解就是:
未来“公参民”或“名校办民校”类的学校,要不转为公办学校,要不完全转由社会承办,与公办脱钩,不得使用公办学校校名或校名简称,也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
由此,各地迎来了民办学校更名潮,在新名字中去掉“公办学校”名字。
另外,根据去年9月1日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继续办民校需符合六独立的条件,即教师独立、招生独立、办学独立、教学独立、行政独立和财务独立。
如民办学校符合“六独立”,在校名上和公校切割后,仍可继续办学。
例如省内名校“华附”系在东莞的民办校代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东莞学校,更名后学校将作为本地教育集团海德教育集团联盟校,继续办学。
据东莞市教育局数据,截至年全市民办中小学所,而根据《通知》要求,接下来东莞还将有一批民办学校迎来更名或者实行转制,进一步剥离“公办学校”元素。
幼儿园也将受到规范
也许您以为这一轮更名潮,到民办中小学就为止了?
不不不,故事还在延续。
年12月中旬,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民办幼儿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范与整治,其中就包括了幼儿园的更名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
“各省(区、市)部署开展幼儿园名称规范清理行动,对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包含外语词、外国国名、地名,使用“双语”、“艺术”、“国学”、“私塾”等片面强调课程特色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名词,以及民办园使用公办名称或简称等进行清理整理,年6月前完成整改”。
现在已经是2月份,剩下不足4个月里,将是一大波幼儿园的更名潮。
在家长们的潜意识里,宣传“双语”教学的,就比普通幼儿园好,名字里有“国际”的,就是中外合作办学,仿佛就高级了许多。
这下更名潮的来临,这些相关元素的剥离,将进一步加重家长们的选择困难症。
对房地产有影响么?
地产佬采访一线房产经纪人,总的看法是:影响必然是有的,但不是决定性的。
无论是最早的“学位房”,还是后来的“学区房”,实际上房产项目尤其是新盘,教育资源都是重点营销方向,临近一所名校,完全可以给房产加不少好感分。
不少临近优质学校的房产,在市场处于上行周期时,往往最具升值潜力,而在市场下行周期,则相对价格更加稳定,市场对于教育资源配套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例如一些项目,打出“毗邻北师大学府”或者“紧靠华师大学府”,远比邻近“XX学校”、“XX小学”来得更有吸引力,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眼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
这一轮学校更名,淡化了民校的公办学府品牌加持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另一方面,只要学校的优质师资不变,办学质量不变,凭借高升学率、重点学校升学优势,强校依然是强校,并不会根本上有什么变化。
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名字很重要,但更名潮只是减弱了名校头衔的光环,里子往往比面子更能体现价值所在,你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