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来源:金融界保险作者:张宏良疾行四十载,中国伫立大时代、新时代。历史可见,保险,这一舶来品,扎根中国大地过百年,终生根发芽,复业与入世后,更是澎湃发展,渐成参天大树,在改革开放近第四十个年头时,铸就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之位。寿险在其中功不可没是行业的共识,几十年的高歌猛进不仅完成了原始积累,也诞生了一批世界级规模的寿险公司,更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并形成了全球数量第一的代理人团队。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寿险行业的发展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间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作为一名保险行业老兵,笔者从大型公司到中型险企,从重要分支到公司总部,25年的从业路几乎完整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寿险行业市场化的历程。读史明智,鉴古知今。本文将从回顾寿险历史、借鉴中外经验、感悟个人实践的角度,浅谈些许对寿险公司高质量经营之思考。二十五年感悟关键词之一:代价与收获年底,中国保险业复业,迄今40载,但中国寿险业的发迹还要等到九十年代。友邦踏入中国保险市场,《保险法》发布并要求产寿分业经营,老人保分拆结束一统江湖时代,平安、太保崛起,新华、泰康等首批市场化险企获批,原保监会顺时而生……90年代中后期,中国保险业迎来第一个黄金年代。那是年,友邦在中国大陆首次引入寿险代理人制度,开辟了国内个险代理人销售模式的先河。两年后的年,中国平安率先复制该营销模式,大举押注个人寿险业务,以代理人营销为标志的国内现代寿险业的大幕也正式拉开。随之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公司相继跟进效仿。年-年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更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其中,代理人渠道的贡献居功至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十年。之后伴随着迅速做大中国寿险业的冲动,各种新兴渠道破茧而出,但无论怎样变换,二十七年来,个险依旧是抹不去的主角。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过个险渠道的经营,可以说从思想上行动上初步解决了寿险公司规模与效益的经营导向问题,最终追求内含价值的持续增长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经营选择。探索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定意义上“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轨迹也在倒逼我们必须辩证地回顾这段历史,以思考当下的境况,使之成为前行的最佳参考。高预定利率的“蒙眼狂奔”行业起步时期,为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然也是鉴于当时的金融市场环境,各家寿险公司在开发产品时设定的预定利率都很高,年平均达到9%,当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0.98%。但很快银行存款利率开始进入下降期,寿险产品定价利率却居高不下,直到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调整保险公司保费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银发[]号),将人寿保险业务的预定利率上下限调整为年复利4%至6.5%。转瞬年6月,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通知》(保监发[]93号),将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到2.5%,但已售的高定价利率保单还是造成了巨额的利差损。随着利率的一路下行,包袱愈加沉重。幸好当时还有中国寿险市场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作为后盾,大量新单的进入逐步消化这些准备金压力。但辩证地讲,我们也要承认这一时期的“蒙眼狂奔”,客观上带来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进而也为早期的寿险公司吸纳了一大批优质人才。这些人才的集聚对于寿险几大家未来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从人才储备的角度看,这笔学费交的也不无价值,算是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原始积累。银行保险的“虚胖浮夸”进入新世纪后,银行保险异军突出。历经年、年扩容潮,各方新公司蜂拥而至,分别与银行签订保险分销协议,不竭余力地投身其中,借助银行渠道强大的销售能力,实现快速做大。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进入“蜜月期”,“个险+银保”式的双渠道发展也在慢慢形成。其间,历经银保政策几度变化,银保渠道一度受限,但出于代理人渠道需长期积累和当下粗放打法的壁垒,银保还是在年超越个险成为第一大渠道。这一点在、中国寿险业的低迷期更为明显,直至年的银保新政之前,银保渠道发展始终强压个险。一片热闹的背后,同质化竞争、粗放式发展、重规模轻效益、重理财轻保障之风兴起。最终银保浮夸的规模掩不住虚胖的本质,走到后来,寿险公司们发现特别是在传统的初级银行保险代理模式下,公司规模虽然做大了,但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银保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基本为零。之后,以太保为代表的大型传统寿险企业纷纷退出或缩减了银保业务。资产驱动的“璀璨烟花”随着保险资金运用一次性“改革”的到位,各路资本对寿险业纷至沓来,资产驱动负债的业务模式盛极一时,超常规的发展路径一度刷新业界的认知,市场规模飞速扩大,甚至创造了一个个业界瞩目的速度记录,但很快即暴露了行业资产负债错配的巨大风险,短钱长配问题突出,前行之路上流动性危机四伏。当下,游走在底线边缘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将极大概率地被导向终结,寿险业务的负债属性将重新得到尊重。头部企业的价值转型银保渠道产品价值低下、资产驱动模式危机四伏的双重困境下,传统寿险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或早或晚都冷静了下来,借鉴国际经营经验,虽前后行动时间不同,但可以说不约而同地开始大力度重新聚焦大个险的发展,且不论各家公司具体用什么语言包装自己的调整动作,但实质上都仅是通过产品及渠道结构转型实现公司经营从简单规模导向到内含价值导向的转型,并未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经营。二十五年感悟关键词之二:困境与迷茫从自我批判的角度看过往的寿险经营,不追究细节的话,可以讲最大的特征无外乎两条:第一急功,急着做大;第二近利,为了所谓看得见的价值、利润,置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切于不顾,发展方式是比较粗放的。随着人口红利的下滑、高质量发展的监管导向等几重因素的制约,粗放经营终于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一路狂奔的脚步放缓后,接下去应该怎么走?困境和迷茫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寿险经营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困境1高投入不可持续保险代理人制度引进的近三十年间,代理人从无到现在的八百多万,除了两次负增长的特殊时期,均在快速扩张中。尤是近几年,保险营销大军以年均近百万人力之增幅疾速扩张。奈何蛮荒时代,享受过保费盛宴,问题亦越积越多,行业之高脱落率痼疾难改,越发严峻。传统代理模式的代理人高流动性、高投入已经不可持续,费用超支、价值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业内测算,全国做过保险代理人的人数超万,“大进大出、人来人往”成为代理人队伍的显著特征。中国保险学会和金融壹账通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提到,代理人1年留存率不足50%,个别险企首年流失率甚至高达80%。代理人流失率高,直接影响了长期性保险产品的客户关系维护,不仅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管理和招聘成本,而且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客户因为对这种销售方式的抵触进而对保险消费产生了相当的抵触”。根据行业费用调研结果,代理人渠道的费用超支比率约为50%左右,远高于公司整体均值10%-20%的水平,尤其是大型公司代理人渠道费用超支比率是全渠道的6倍左右,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困境2双轮驱动名存实亡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问题令个险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完全与之江湖地位、市场价值不相匹配。“卖保险的”一定程度上被贴上了不怎么高级的标签。再看保险代理人的自身困惑:专业能力不够、缺少成就感,行业社会地位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之前关于保险行业的三个不认同:消费者、从业人员和社会皆不怎么认同。如今,对很多大型险企为之骄傲的个险渠道来讲,人力和人均产能双轮驱动已经越来越显得无力。一方面,增员增不来,人海战术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另一方面,人均产能的提升情况也相对糟糕,在人均支出成本不断上涨的同时,人均产能却在下降,人均件数和人均产能的发展实际与理想状态差距甚远。万联证券研报指出,年四大上市险企的个险队伍月人均期交产能最高为元,最低为元,同比增速皆为负值,最多达到了-30.6%。整体来看,四大上市险企月人均期交产能为元,较年同比下滑15.6%。迷茫大而不强中国已成长为保费总规模世界第二的保险大国,但行业内外,或专家分析或百姓认知,保险行业的美誉度在金融业持牌机构中还是比较偏低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尊严感也是比较差的。这并非自惭形秽,现象的背后,根子上是源于经营战略距离“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位偏离太远。再讲得直白些,现在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战略中股东价值、客户价值、员工价值的摆布上严重失衡。二十五年感悟关键词之三:创新与躁动科技的时代,每天充斥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各色不确定的新技术憧憬。如同诸多传统行业,保险也面临科技时代从行业形象、盈利模式、流程效率,到前端核保购买、后端核赔理赔等用户体验的改造应用。无论是底蕴磅礴的大型保险集团,还是插着互联网牌照的新型保险公司,抑或是保险中介机构,传统保险市场参与者们无一不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