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资源 >> 正文 >> 正文

我喜欢魔都的阳光,和阳光下的东方明珠澎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3/2/25
                            原创fanggong晏秋秋收录于话题#晏秋秋:魔都私家地理53个

文/晏秋秋

魔都的地标有多少?

千百种。

那么,只算一个地标呢?

答案各有不同。不过,90%以上,怕是会说“东方明珠”吧。

城隍庙的历史更久,“上海中心”的高度更高,世博会中国馆更有故事,新天地更有风情。

但是,作为上世纪80年代起,新上海腾飞的标志,“东方明珠”显然在C位。

我喜欢魔都的阳光,和阳光下的东方明珠

这是上海的硬核!

A、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滩没有互联网。

老百姓的一大娱乐,是每天看电视。当时的电视信号,主要靠南京路上的电视塔传送。

从年起,上海陆续建造了一大批高层建筑,城市面貌得到巨大改变。但同时,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电视信号被遮挡,信号越来越差,老百姓感觉,家里的电视机“越来越不清楚了”。

年世界杯赛,马拉多纳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但他的精彩盘带和进球,常常被电视屏幕上的“雪花”所遮挡。球迷们意见很大。

显然,电视信号要在更高处发射。

当时有两种方案。

比较简单的,是找一处高层建筑,在楼顶建设发射塔。比如,同样在南京西路上,有高度更高的泰兴大楼,还有永安公司七重天宾馆。

泰兴大楼

七重天宾馆

但是,在这两栋高层建筑的楼顶试发射之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两栋建筑,都是老建筑。

于是,为上海新造一栋电视塔,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B、

项目立项了,在哪里建造呢?

这又是一个问题。

当时的考虑是,这样一座高塔,除了要发射电视信号外,还要能够吸引游客来观光,这样,就可以收回一些投资。

上海市广电局,一度将目光,投向了浦西。他们前后找了4个地方——

人民广场。

南京西路南阳路口。

静安公园。

外滩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东方明珠”建在上述地点,那是什么样的场景?

历史,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细节。

最后,“选址浦东”的意见,浮出水面。应该说,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当时的陆家嘴,还不是如今风光的金融区,只是有着壮美景色的浦东一角。陆家嘴当时地价不高,而且地质条件完全可以建造高塔。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陆家嘴

当时这块地,属于港务局。在上海市相关领导的协调下,陆家嘴迎来了上海的地标。

时至今日,到底是“东方明珠”成就了陆家嘴,还是陆家嘴成就了“东方明珠”,已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上,这样的“相得益彰”的手笔,确实是有气魄、目光远大的。

C、

立项了,场地也定了。

接下来,就是造一座什么样的塔了。

当时的上海广电局领导提出,要造一座“年都不会让人感到后悔”的电视塔。

换句话说,这座塔要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那样,成为城市的象征,也成为世界的奇景。

埃菲尔铁塔

这样的站位和定位,是很准很高的。

我们来看这张珍贵的手绘图。

东方明珠塔结构概念图

这张图的作者,是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他也是中国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

江欢成主持设计了米的印尼“亚洲巨人塔”,还优化设计了上海金茂大厦。但是,在他的心里,设计“东方明珠”,是一件“摆得上台面”的事情。

江欢成

关于这座电视塔,几家设计单位一共拿出了12个设计方案。

这里,列出5个专家比较看好的设计方案,5号就是“东方明珠”。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和其他方案相比,“东方明珠”方案的优点在于,造型独特,印象深刻。但是,它也有很明显的缺点——建造难度高,建造价格高。

据说,专家们一开始看好其他方案,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专家们意识到,既然是要造成上海市的地标建筑,就不能多考虑造价和建造难度,应当以造型优先。

专家讨论

其中,有一句点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一次公开投票中,90%的人,投给了“东方明珠”。

从下到上,绝大多数人,都看好“东方明珠”的造型。市委常委会通过,一锤定音!

D、

江欢成回忆,他设计“东方明珠”时,最大的想法,就是不能设计成“烟囱+糖葫芦”组合。

“东方明珠”开工建设

从最后的设计看,“东方明珠”是斜撑的结构。这种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结构,在当时却是非常前卫的,施工单位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其完成,由此,上海也多出一种“斜撑结构”的施工工艺。

年9月1日,“东方明珠”打下第一根桩。当时,现场设计室的墙壁上,挂着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金门大桥和悉尼歌剧院的图片。

在建造过程中,“东方明珠”是有过改动的。

主要的改动,就是对“大珠”、“小珠”的改动。

江欢成每天骑车赶往工地

第一次改动,是下方的大圆球,由原来的离地58米,改动成离地68米。从视觉上看,这次改动是很得分的。

第二次改动,是顶层的小圆球,就是太空舱。由原来的13.8米直径,计算出“最多可增加到16米”。

毫无意外的,“东方明珠”的修建,在上海滩引发了巨大的反响。随着整个电视塔逐渐成型,老百姓的议论也多了起来。

年建造中的东方明珠

有人说:圆球那么大,掉下来怎么办?

有人说,球体是否出现了偏差,怎么看上去歪歪斜斜的。

还有人说,怎么用的是红色,有点“乡”。

然而,当整个“东方明珠”呈现在大众面前时,质疑声消失了。国际杂志立刻将其与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相提并论,绝大多数上海老百姓也毫无保留地喜欢上了这栋建筑……

最早刊载东方明珠消息的英国杂志

年5月1日,东方明珠第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时至今日,“东方明珠”早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参观人数以亿计,成为上海的标志。

是啊,爱也好,恨也好,选址也好,设计也好,浦东开发开放也好,新上海腾飞也好……

归根到底,都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本文部分信息参考自: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发布、上海市地方志、凤凰网、人民网、浦东史志、新华网、档案春秋、上观、左历右理、小黄有话说

编辑:小黑炭张愚勤

原标题:《我喜欢魔都的阳光,和阳光下的东方明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