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宁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域内遍布知名度极高的文化遗存。
但如果有人问,宁波的文化地标是什么?得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回答:天一阁、月湖、东钱湖、天封塔、保国寺、宁波博物馆、河姆渡,还有鼓楼,抑或是其他。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如何让宁波这一壶文化“好酒”飘香出街巷,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让宁波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7月8日,市政协围绕“高标准建设新时代宁波文化地标”举行“请你来协商”暨委员月谈会,政协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就“文化地标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宁波文化的标识”“宁波文化的魂是什么”“如何提高宁波文化的辨识度”等展开讨论,为宁波文化地标建设破题。
沉淀深厚文化的月湖
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文化地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就是这个灵魂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委员们首先 “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是文化地标的载体,是城市形象的符号。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但我市文化品牌IP辨识度不高、文化设施项目未如期推进等问题仍旧存在。”首先发言的华汉芬委员建议,要加快推动重大文化地标项目落地建设。她认为,我市文化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发展,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要素保障,调整完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用地政策,放大政策资金杠杆作用,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集聚。
“打造文化地标,规划先行。”接过话头的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张英认为,必须优化文化地标规划布局。
张英首先分析宁波文化地标布局的不足之处,“从全市层面讲,文化设施总体上呈现‘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状态。从区(县、市)层面讲,空间不够均衡。”张英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对文化空间布局缺少科学、系统谋划,缺少有较大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的重大文化项目,尤其缺乏代表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英介绍,建设文化地标,着眼统筹联动、制定专项规划尤为重要,目前,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已有文化设施的专项规划。张英建议,宁波应该聚焦重点区块形成文化地标集群,差异化确定建设重点,围绕“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导向,在百里三江文化长廊、慈湖—月湖—东钱湖文化带、千里滨海生态长廊和翠屏山区块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张英具体阐释,娓娓道来:“其一,结合改造提升和开发新建,沿‘三江六岸’布局一批重大文化设施,让‘百里三江文化长廊’成为最具辨识度、体现高颜值、洋溢文化味的城市会客厅。其二,将慈湖—月湖—东钱湖三个湖统一规划建设,形成具有景区特色和各自风格的公共文化设施区块,形成宁波宋韵文化轴线。其三,加快实施宁波港旅游、宁波湾建设等重大滨海文旅项目,推动象山港湾滨海旅游休闲区、前湾现代文旅产业集聚区、南湾海洋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其四,深入挖掘翠屏山区块文化基因,厚植区域文化内涵,提升河姆渡遗址—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基点的‘文旅金三角’区域,推动形成文旅融合示范区、史前遗址保护片、越窑文化传承片。”
保国寺
建设文化标识成果彰显城市文化特质
文化地标是体现城市文化辨识度的重要依托。好的文化地标,人们只要一说起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专家和委员的发言,重点围绕河姆渡、天一阁、海丝文化等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展开。
写进中学课本的河姆渡遗址,是宁波知名度最高的文化遗存之一。河姆渡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对厘清长江下游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不断进行解读、还原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到“河姆渡大遗址群的保护利用”。
陈长锋委员来自余姚,他说,目前,河姆渡文化保护利用先后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遗址项目、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省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宁波余姚两级“十四五”规划纲要。但陈长锋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考古调查、价值研究、展示推介等工作逐步推进,但仍存在机构规格、要素保障、基因解码等瓶颈,导致遗址公园各类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要以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定位,优化顶层设计和项目布局,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他建议,从综合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高度,由宁波市级层面统筹包装立项和推进实施河姆渡文化大遗址群的建设,“将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翠屏山中央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优化顶层设计和项目布局。井头山遗址展示馆以及宁波市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河姆渡—井头山史前文化中心’等项目,整合傅家山、鱼山、大榭、下王渡、何家等史前文化遗址,建造河姆渡博物院(宁波市史前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包括陈列、专题展厅、文物库房和考古实验室等核心功能,作为宁波市史前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兼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并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
宁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海丝文化是我市重要的文化遗产。“要加大海丝史迹保护和申遗力度。”严辉委员是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长,她着重建议加快“宁波市海丝史迹保护立法研究”,推进海丝史迹保护利用地方法律法规制定,不断明确海丝史迹的保护原则和管理机制,从而规范保护管理工作,细化海丝申遗工作,使史迹保护利用更具操作性。
目前,天一阁南馆的建设正在推进中。正在筹建河海博物馆的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文化地标具有丰富内涵,应由专业主体来推进,文化地标的建设落地需要开展内容的前期研究,在建设之初就定性定位定内容。张亮说,“在建筑设计的同时甚至更早前,明确这座文化场馆在专业领域和城市形象中的定位,明确其未来所要承担的文化功能,博物馆还需要提前完成展陈规划、遗产价值研究、未来两到三年的文物征集计划、开馆后两年内的临展计划,形成一系列前期成果。”
鼓楼沿
艺术数字持续赋能打响城市文化品牌
在月谈会上,不少委员提出,文化地标单靠“刚性”的建筑是打造不出来的,它更需要文化内涵传导、公共文化属性承载等“柔性”的塑造。
文艺精品作为极具魅力的文化活动,对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地标有着独特作用。如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狮子王》,这种标志性文化街区的形成都得益于文艺精品与优秀的文艺团队。在国内,没有去过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领略一番盛唐气象,算是白去一趟西安了。
“文艺精品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精神,更是城市文化实力的生动体现,对文化地标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宁波地域文化鲜明,宋韵文化、海丝文化、商帮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等都极具代表性,但对这些文化的梳理挖掘和转化利用却不够。”林红委员建议,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做好专业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育扶持,加快推动传统演艺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大挖掘转化力度,让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为地理标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更好赋能宁波文化地标建设。
林红委员还建议,要加强对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精品赋能文化地标建设的整体规划,围绕地方文化,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文旅休闲消费场景,形成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宁波城市文化地标,“如海洋文化可重点布局象山石浦渔港古城,打造‘渔光之城’文旅IP,做靓‘滨海场景’;商帮文化以老外滩为中心,挖掘深厚的‘宁波帮’文化,打造以沉浸式观演为体验的沉浸式文旅街区;在翠屏山开发过程中,也可提前布局演艺场地,谋划、打造具有标识性的文艺精品。”她说。
数字化应用,是大势所趋。徐益波委员建议,要加快文化地标数字化建设,利用好数字化这一“催化剂”,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优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阐释好、传承好、弘扬好。他举例说,“故宫不仅开发了线展馆,用户可以享受全景故宫、故宫名画记、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故宫展览、玩转故宫等线上服务,同时利用《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节目进行文化价值、品牌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文化地标作为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精神特质、塑造城市形象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如北京故宫、上海东方明珠、杭州西湖、成都宽窄巷子,建筑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义,并承载人类的文化活动而成为深深镌刻在人们脑海中的城市符号和文化记忆。
酒香也怕巷子深。“‘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形象口号已深入人心,但天一阁‘说书不见书’,宁波港‘看海不见海’,现有文化设施布局建设不足以支撑宁波的城市形象,文化地标建设与城市形象口号有一定落差。”鲁霜霜委员说,未来一段时间,宁波需要更加充分把握城市形象构建的规律和特点,从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角度出发,依托文化地标的建设和运营,不断强化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营造高品位的城市文化空间,一要高标准、高品位新建一批国际一流水准的地标性文化设施,让文化地标成为展示宁波城市特质的重要窗口;二要串联现有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精心打造现象级的文旅线路和产品,擦亮‘中国大运河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等标志形象;三要结合“书香之城”“东方大港”科学布局一批文化产业功能区,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鲁霜霜委员建议,宁波要创新优化对外传播方式途径,着力软传播、轻传播,通过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展示城市文化、人文关怀,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
3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大家意犹未尽。“文化地标是城市的文化IP,有助于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增强城市居民凝聚力,深化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政协将持续 打造文化地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文化地标作为城市基因的重要承载,在弘扬地域文化、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将文化建设摆在与“港产城”相并列的重要位置,表明文化的作用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支撑力升级为驱动力和引领力。
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化地标,增强城市居民凝聚力。宁波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藏书文化、浙东学术文化等丰厚多元的文化遗产。这些丰厚优质的文化遗产,通过有形的文化地标得以彰显,让新老宁波人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中,增加对宁波文化、城市的认同,凝聚起全体市民的文化自信。
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化地标,提高宁波城市辨识度。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但同时也呈现出驳杂、散碎的特点,没有形成有个性、有特色、易于辨识的城市文化形象。宁波引以为傲的月湖、鼓楼、天封塔、老外滩、东钱湖、河姆渡等,放置全国层面,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载体形象的辨识度都有所欠缺。要纵深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宁波辨识度的文化“尖峰”标识,成为这座城市的“专属代言”,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影响力,让宁波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化地标,提升宁波文化影响力。一个文化地标的广泛传播与认同,往往离不开优秀文化内容的持续加持。相比其他城市,宁波缺乏像乌镇“国际戏剧节”、西安“大唐不夜城”、扬州“国际运河论坛”等文化盛典和文旅品牌。要通过内容植入,有效转化天一阁、河姆渡、大运河、海丝等重要遗产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演艺、文创等产业,擦亮城市文化品牌。记者何峰通讯员项烨文/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