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方明珠 >> 东方明珠图片 >> 正文 >> 正文

把苏州和南京比这俩城市从来不在一个级别

来源:东方明珠 时间:2024/8/18

很多人看到标题“级别”,估计又要望文生义了。这里的“级别”不是行政级别,而是说一个城市的“层级”或者说“能级”。

我们不说自古以来,一是因为古代大部分东西不可考,靠猜想,最奇葩的是今天还有人说“宋朝gdp占世界70%”这种胡编乱造的话,贻笑大方,编造这句话的人缺乏基本逻辑和常识。二是古代的东西么,够原始的,在这里谈也没意义。

我们就说自近代,工业化现代化以来,也就是说自我们开始出现铁路和蒸汽机的时代以来,苏州就与南京没办法相提并论。本篇我们不列举数据,之前我们列举的够多了,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常将南京名次压得很低的华顿也不得不将

“城市”的基本定义是什么?网上很多人搞不清楚,尽管地理课上我们对现代城市的学习,常识普及已经足够,然而一拿到现实讨论中,有人又忘记了。

我们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以地域文化单元为特征的,即我们照顾的是我们幅员辽阔的国情,采取类似于古代“府县”的政区模式,即以地域为核心,而并不是以“城市”为核心的,这也符合我们的历史事实:我们的大规模城市化本来就不是社会原发型的,而是通过行政的主导来进行的,在时间上也就是这四十来年的事情。

既然基础如此,那么我们采取的手段方法(建制)当然是适应这种基础的,先划定一片地域,再在里面选择城市化的“点”,再以点带面,推动建设,这个“点”就是“开发区”。苏州正是一座建立在开发区上的城市,它的主城区工业园区一开始本身就是一个开发区。由苏州帮扶的盐城地区,走的也是同一个路子。

所以我们的“市”的建制只是一个行政单元,并非等同于“城市”本身。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这里面的区别:

问:你是哪里人?

答:我是上海的。

问:哦,你们那里很繁华啊,我去过外滩、东方明珠、南京西路、淮海路………答:不是的,我是上海乡下的。

问:上海也有乡下?

答:额……

这只是司空见惯的无数场景中的一个,那如果是个老外,他就一头雾水了。原发型的城市化,都是先发育出了城市,再出现关于城市的管理上的建制(市政厅),当然,后来即使不是原发型的城市化地区或国家,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了。

比如英国人一说来自某某郡,大家很自然地就知道他不是来自某座大都市,他说他来自伦敦或者曼彻斯特,大家至少都明白他是个“城里人”,即使他住在郊区。“伦敦”或者“曼彻斯特”早已是城市的代名词,决不会包含“乡下”,城市和乡村是相对性的概念,不是包含关系。这样的情形广泛出现在包括美、德、俄、法、加等世界上所有主要城市化国家中。

日本人在表达自己来自哪里的时候,如果不是像东京等这样的大都市,一般会说来自某某县,这是他们对“地域”的理解,以“县”的方式进行概括;只有在需要进一步区分城乡的时候,才会说自己来自某某县下面的某某市,或者是某某县下面的乡村(町村)。

大都会

上次有个东京都(平方公里)和北京市(平方公里)的比较。从行政级别上来看,东京都在日本就相当于北京市在中国,是个可以比较的概念;但如果从地域单元来看,北京市内的“城市系统”对标的应该是整个东京都市圈(平方公里),在大致同等大小的地域范围内,“北京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东京都市圈”相比自然还有显著差距。

这个例子意在说明,我国的行政区划是以文化地域单元为核心的特征,而非城市本身,一个“地级市”的行政建制的管辖范围要远远大于其中那个以之命名的“城市”本身。我们用以描述“城市经济总量”的各类经济数据,实际上是“地区经济总量”,即一定范围内的城市或者多城市(镇)联合体和广大乡村的“经济总量”。

经常有自媒体甚至是地方媒体说“我国千万人口城市”,然后列举一堆(大概二十多个)名字,言之凿凿,仿佛临沂、南阳这样的“千万城市”可以睥睨合肥和济南这样的“百万城市”。如果按照这些小编的逻辑,那么我国就是%城市化和城市人口,我国就是由各地级及以上市/州/盟组成的,每一个地级市都是一个“城市”,那全国就没有乡村了。

混淆地域管辖人口(经济总量)和城市人口(经济总量)之间的差异,是网上经常出现的常识谬误。就像很多人甚至还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万人口的南京市是华东第二大城市,而不是0多万的苏州市或者杭州市甚至人口多万的合肥市?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多万人口的上海市是中国第一大城市,而不是多万的重庆市。归根结底,是他们对行政区划和城市本身概念的混淆。

南京城市绿化率全国第二,仅次于昆明

所以你会看到,相对专业的城市排名,南京无一例外都是排在苏州前面的,而不是一些人以为的地区GDP顺序。无论是从其经济功能还是服务功能来说,从作为一座“城市”的角度出发,南京都是优于苏州的,这点毋庸置疑。

以连片的市区建成区(内地城市通常采用的城市计算方法,这是目前最接近真实“城市”发育状况的概念)来看,南京的城市面积、人口、商业交通科教医疗居住文化设施服务半径均显著大于苏州。这里的市区建成区采用“连片”(防杠法则)的概念,河流湖泊除外(例如上海黄浦江两岸虽然被黄浦江隔开,但两岸的陆家嘴和外滩都是市区),南京长江两岸建成区是一个整体,北岸建成区是南岸的郊区。

无论从建成区面积还是建成区内的城镇人口比例来说,苏州都差南京比较远。这与人们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人们经常感觉到,苏州不像个大城市,没有都市感,只像个加工的连绵片区和新农村的混合物,借用上海语境的话术来说,是个“宜居的乡下地方”。

绿树掩映下的南京老建筑

苏州相比于南京的唯一优势,其他所有方面都和南京差得远。简单说,就是代加工堆起来的GDP总量和税收。苏州的所有实力,都是围绕“外向型—代加工”这一组关键词,即使谈到地区整体,除了这方面,苏州还是不行。

多万人口的苏州地区资金总量尚且还远不如万人口的南京地区的资金总量,苏州地区的城市化率也远远低于南京地区,而城市化率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苏州地区的消费总量,亦少于南京,而南京人口尚且少了万。有人说,南京高校80多万学生,却忽略了苏州也有60多万的学生啊,虽然大部分是大专生。区区20万没什么消费力的学生数量差距能弥补万的巨量人口吗?苏州的消费就是不行。又有人说苏州人多去上海消费了,这不就坐实了苏州是上海的经济附庸了么。

个中原由,其实也很简单,南京是内核生发型的中心城市,而苏州只是上海大都市延伸发展出的一部分“建成区”而已。只不过这个“建成区”还是分散的,分散成了名为“昆山”、“常熟”、“吴江”、“苏州”等几部分而已。

苏州不仅宏观资产规模不如南京,在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上,人均也不如南京。苏州税交的总量多一点,都是吃政策红利老本(耕地红线转移、二十多个国家开发区政策先行、优先项目投入等)的进出口、外贸代工方面的税收,苏州一直吹嘘的“富裕”,在南京面前早已毫无招架之力;在浙江面前,更是相形见绌,苏锡常的拥趸们是如何有脸面和浙江并列的呢?

浙江经济是纯粹的私营经济为首要表现的经济模式,而苏州是外资代工延伸出来的国内零件配套商,具有半官方的性质,苏州所谓的民营经济本就是半官方性质,并由外资衍生而出,苏州是以外资—合资经济为首要表现的经济模式,和浙江模式八竿子打不着。

习惯于尝试与浙江“并列”的苏锡常拥趸

在发展中,苏州面临的问题同样多,烂尾鬼城的弊端,不是常州的特例,苏州概莫能外。苏州“大裤衩”就是一个差点烂尾的项目,幸由南京资本和一些商业集团联合才得以救活。如果说南京已经进入资本输出阶段,而苏州还是一个资本被输入的“第三世界模式”地区,在苏州,随处可见上海的产业,固然可以提高gdp,但论经济影响力则无从谈起了。南京无论怎样“被推向安徽”(其中的最大推手就是苏州一些网友),它还是江苏板上钉钉的政治中心,而说起经济中心,人们宁愿说外省的上海,也不会说省内“总量最大”的苏州,因为苏州的“经济中心度”,显然还不如南京。

经济发达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创新去突破瓶颈,才能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突破帕累托阶段。

宁苏已到达一个历史的关键性关口,处在同一个历史性的起跑线上的两地,未来怎样,还要看各自如何运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创新潜能,实现校企融合的效益最大化。从这一点来看,苏州在努力补齐短板,前景不会低,但欲和南京争锋比高,还是欠缺火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