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记者徐颖
《爱情神话》热映,让剧中原型人物“老白”和“老乌”都火了。
元旦假期,电影中最懂浪漫的“老乌”原型——摄影家邬立强,带着他最新出版的摄影作品集《上海》做客书局,和大家分享电影和那些珍贵老照片中值得玩味的上海故事。
和“老乌”有点搭界有点不搭界如果说《爱情神话》中的老白是集温和,稳重和绅士于一身的典型上海男人,老乌就是上海男人潇洒多情却又极其深情的另一个面向。
那么,摄影家邬立强和电影中的“老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邬立强说,电影放映后,他被无数次问到这个问题,他用一口上海话回答,“有点搭界有点不搭界。”
“说搭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邵艺辉跟我是朋友。有段时间,她没事做,好的剧本投不出去,所以就天天跟我们这些没事干的人,混在一起白相。一道混的还有老白,画家白红卫。”
“一个老白,一个老邬,她觉得我们两个人讲话很滑稽。我们讲的人无心,她听的人倒是有心,用笔写了下来。她说,这个故事很有劲。后来剧本改了一稿,又加了一些元素进去。”
邬立强谈到,她对我们算是好的,剧本中老白老邬(老乌)名字留下来了,但形象和内容,根据剧情进行嫁接了。“文学就是艺术再加工。所以,如果说我和电影有关系,那是因为我们天天在一起玩。”
据他透露,这个剧本一开始叫《老白的故事》,“我只是一个配角,没想到后来在剧本里,居然把我写死了。但是老乌的死,我是欣赏的。人总归有一死。像老乌这样,喝点酒一夜之间死掉,一点也不痛苦。”
邬立强推荐大家都去看电影。他也鼓励生活在上海的人学一点上海话,“你住在上海,不会说上海话,就像隔着一层塑料袋,没有温度了。”
用镜头告诉你年的上海邬立强,一个将自己定义为“人生玩家”的新闻摄影师,同时也是广告创意人、音乐创作者、作家、电视节目制作人、模特公司总经理、美食家、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和概念艺术家。
他形容自己“哪个圈子都不混,就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罢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爱上拍照的邬立强成了摄影师,开始记录他所热爱的巨变中的上海。年5月,他出版了摄影集《上海》。
“年,你在干嘛?在哪里?”
“年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在分享会上,邬立强向现场读者抛出了关于年的问题。
为什么是年?邬立强说,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这座城市开始发生变化了。
年4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原来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几个月后东方明珠就慢慢“长”了起来。
那一年,邬立强正好30岁。他明确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我就有种使命感。想赶紧把这个变化拍下来。”于是,他每天手持相机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用字和余张当年的纪实照片,记录了年前后上海城市的巨大变迁。
为了拍好照片,邬立强苦练基本功,并练就了两项绝活:骑在自行车上拍照和在夜间拍照,这在当时的设备条件下,并不容易。
为了及时记录城市的变化,他出门时,口袋里总是装着4个胶卷,当时每卷胶卷为12元,“那时我一个月工资元,4个胶卷,意味着我半个月的饭钱没了。”
在邬立强的镜头下,生动记录了30年前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海人夏夜乘凉的景象、换房市场、迪斯科舞厅、友谊商店、沪江美发厅、华亭路……定格了那个年代的上海。这些照片,为上海留下档案。
“现在的小孩,睁开眼就是繁华的陆家嘴,哪里知道当年的上海是这个样子的?”
后来被当作上海标志的东方明珠,“当时还像一根烂木头一样戳在烂泥地里”。这样的映衬,赋予了这些影像时间的力量。
邬立强同时记录下的,还有这座城市中生活过的人。
摄影作品集《上海》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人们在照片里,寻找着那个逝去的时代。
书局店长倪慈清说,精彩的分享,让我重回年上海腾飞起步的年代。
邬立强笑称,如今自己患上了病,“我总是逢人就问,年你在干嘛?”
他透露,或许以后,还会再出本文字书,关于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506.html